如今在我们的身边总能听到有人唠叨,回家时被父母、亲友逼婚了,心中如何无奈迷茫之类的话。
是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我们自古以来秉承的传统。只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想早婚,甚至崇尚独身主义,慢慢地将这种婚姻观念淡化了。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特别是女子,一旦到了结婚的年龄,尽管她们口上不说,心里其实还是很着急的。
下面,就如我们来感受一下《摽有梅》当中这位迟婚女子的焦灼之心吧。
『原诗』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夕!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摽(biao),打落下来。
有,语助词。
梅,梅子。
实,梅树上结的果实,梅子。
庶,众多。
士,男士。
迨(dai),及早,趁着。
吉,好日子。
顷筐,《卷耳》中提到的斜口筐。
塈(ji),取。
谓之,是告之。意即不必备礼,不必趁好日子,只要向我求婚就是了。
『译意』
梅子熟透往下落,树上还有七成果!要向我求婚的众男士啊,趁着好日子快来吧!
梅子熟透往下落,树上只有三成果!要向我求婚的众男士啊,趁着今天快来吧!
梅子熟透往下落,一捡就捡一大箩!要向我求婚的众男士啊,只要有你一句话!
『解析』
在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十五到二十岁。如果过了这个年龄还没嫁出去,会遭人耻笑,并且越是嫁不出去越是不好嫁,便会有留在娘家的危险。所以,那个时候的迟婚,对女子而言是十分恐惧的。
这首《摽有梅》就是描写古时一位待嫁女子随着自己年龄渐长,心情越来越焦灼的诗。
本诗一开头就以梅子成熟一颗颗往下落,越来越快的情形,来形容女子的青春易逝。第一小节还有七分果,第二小节就只剩三分了,而到第三小节树上已经所剩无几,地下早已一筐一筐的了。
树上还有七成果时,说明女子大约十五六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婚嫁年龄,所以这个时候,女子盼望向她求婚的男士能挑个好日子快快来。而当树上的梅子很快仅剩三成时,说明女子的年龄已到十七八岁,这个时候,“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向我求婚的男子就不必选好日子了,今日备好礼就快快来吧。可见,此时的女子已经露出着急的心态。
然而,等到梅子枝头空空,地上梅子“顷筐塈之”时,女子险些要错过好的婚嫁年龄了,已经二十岁。这个时候,求婚的男子就不要说不必择良辰吉时,就是彩礼也不要备了,只要来求婚就可以了。此时此刻,女子的焦急之态,溢于言表。
三节当中,“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之”表明待嫁女子的心情,一步紧似一步。由此足以说明,古代婚嫁观念对女子的苛刻和影响之大了。
我国古代礼制规定,男士最迟三十当娶,女士最迟二十当嫁。礼制的所以防范人,其作用还是疏导人。所以,周礼又规定,在仲春之月,令未婚男女相会,大家自由交往,而不必备礼而成婚。即使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私奔也不禁止。
这是周礼的变通,特别的人性化,给未婚男女提供方便。而《摽有梅》就是描写这一礼俗的。可见,我们印象当中古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苛刻婚恋观,也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最起码对那些迟婚的男女考虑的还是很周到的。想必这也是我们的礼制一直以来被被古人所尊崇的缘由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