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小树苗患上疱疹性咽峡炎,四十度左右高烧不退,于是带她到妇儿医院,一日两次挂吊水。输液区很多小朋友,哭闹声此起彼伏,即便这样,也掩盖不了各种连绵的动画声。
正对面坐着一对父子。孩子一动不动,眼睛盯着正前方,全神贯注。父亲胳膊搭在靠背上,也是一动不动,手持手机,屏幕面向孩子。时间久了,许是累了,间或换个姿势,之后又是一动不动。整个过程父子俩没有一声言语交流,配合极度默契,只有那不时变换的姿势和随之挪动的眼光告诉我这两具躯体还有温度存在着。袋里的药液一点一滴匀速落下,流进小朋友的血管里;时间也在一帧一频中无声消散,散在无聊的人群中。父亲似乎看到了曙光,面带微笑和儿子玩起了游戏,拿着手机的手上下左右不紧不慢地来回移动,只见儿子的头也上下左右不停地来回摇动,脸上没有不满,没有疑问,澄澈的明眸充满光亮,却愈发生硬。父亲看到自己创造的游戏如此有趣,似乎只手就可以控制孩子的一切,便心满意足,露出更加得意的笑容。
哪里的动画声落下,哪里的哭声又起。坐在座位上,环顾四周,惊奇地发现,刚刚离开的父子俩并不是例外,那拿着手机的手,是祖辈的手,是父辈的手,是孩子自己的手,是一只只把孩子推向深渊的手。变化的屏幕色彩各异,传来的声音稚嫩纯真,音色交替中,消除了孩子的疼痛,也终止了扰乱人心的哭声,当真比进入血管、流遍全身的药液还见效。为了获得孩子的安静,为了摆脱哭闹的烦扰,为了攫取身心的自由,家长选择了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但也最无知粗暴。不由得想到十年之后,他们会不会屡屡打电话、发信息给未来的初高中老师,说自己的孩子沉迷手机,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机,不拿到手机誓不罢休,一拿到手机就无法放手,深更半夜还难分难舍诉不完钟情?然后一边指责孩子对手机的痴迷,一边过分以手机为附庸从孩子手里救赎自己的魂灵,无形而肆意地培养着孩子的陋习还不懂自我反思。想来,真悲哀。
几年前目睹的一件事情早已奠定了这种悲哀。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在办事大厅等待叫号。刚取了号,还没走到座位区坐下来,儿子就吵着要看玩手机。年轻的母亲手里拿着钱包、手机、号码纸等琐碎物品,一时之间很难脱出手,就说道:“等一下,妈妈把这个装起来。”焦急地等待了一会儿,也不过几秒钟的功夫,儿子又迫不及待地要求看手机。妈妈手里的事情还没结束,便想让他继续等,口里不停地说着“等一下下,等一下下”。可是这一下下仿佛太过漫长,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再多等。看着妈妈忙乱的双手,就原地又蹦又跳,又吵又闹,直到妈妈忙中偷闲把手机递给他才消停。拿到手机的儿子立马安静坐下来。看着他取闹,看着她纵容,我深感后怕。闲来无事,号也没叫到自己,就在旁边细细观察那个小男孩。峻秀的面孔,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看着不知什么动画片。看的时候极其投入,就是每隔一会儿,就会很有节奏地狠狠眨几下眼睛,重重摇一摇头,动作很是连贯流畅。想必是盯屏幕的时间太长了,眼睛酸涩,以此来缓解劳累,长此以往,就养成了这种不自觉的习惯了吧。然而一个旁观者一眼就能看穿的事实,朝夕相处的家长会不明白吗?精彩的动画、斑斓的视频确实可以带来一时的安宁,满足孩子的低级需求,但也带来了厚厚的镜片和潜藏的各种祸患。
可悲,更可怕。为了打麻将,用手机打发孩子,乖乖地蹲在脚边一看就是几小时,到头来反倒控诉孩子只知道玩手机。不少人时常吐槽孩子吃饭时不看手机就不吃,可这习惯又是谁养成的呢?口中提醒着他人别太早让娃儿看电视,否则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当自己的孩子闹腾时不还是用动画视频诱骗?单手骑自行车的女郎,旁若无人地穿行在红灯车流中,还肆无忌惮地滑着手机。骑电瓶车的帅哥行走在人群中,支架上放着手机,依然不耽误看小说……对于我这个超级怕死的人来说,简直不敢想象。
矛盾的人。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