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纯属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观点可能有些不全面,如果读者有已为人父母的朋友还望理解。
——引子
刚刚通关了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发人深思。如果你是看到了游戏两个字就觉得没兴趣了别急着退出去,我希望你可以给我几分钟,耐下心来把这篇文章看完。
游戏的内容讲的是一个孩子无法忍受母亲所给的压力,跳楼自杀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有些不懂事,父母想给她的毕竟都是好的,可能会有些让他感到压力,但是初衷都是对她好。可是如果你看完从他自己和他母亲两个角度对这个孩子的了解,你可能就会明白孩子的死亡到底是他杀还是自杀。
在她母亲眼里,她乖巧懂事,喜欢钢琴,喜欢文学,和同学可以很快打成一片,学习优异,除了有些自卑以外没有别的缺点。但是她自己知道,她有些许叛逆,她喜欢架子鼓,喜欢物理,喜欢悬疑小说,讨厌穿裙子,因为学习很好,所以从小到大除了抄她作业的同学以外没人搭理她唯一一个关系特别要好的朋友还在她自杀前不久出国了。
尽管如此,在她短短十几年的人生里她还是尽力去扮演妈妈的一个好孩子,穿着她不喜欢的裙子,弹着她讨厌的钢琴。有一次她听到夜里厨房有动静拿着剪刀出去差点失手伤了她母亲,去医院检查出来了中度焦虑,她妈妈也只是认为一个初中生有什么好焦虑的,好好学习不就好了,直到她跳楼自杀。
她的文笔很好,在很多公众号和平台上写文章赚钱。当然,都是背着母亲偷偷进行的。她写了很多文章,悬疑、魔幻、古风……但是都有一个特点:她的主角从来都是孤身一人,独自前行。只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人的情感的:《如何成为母亲的玩偶》。
这只是夸大版的当今学生的生活:家,学校,补习班。至于游乐场,电影院好像只在动画片里可以看到。我承认,在当今这种应试教育的形式下,父母强迫孩子学习都是没有办法的事,孩子过度的玩游戏或者其他的不良嗜好父母施以管制是正确的,但是这不代表可以泯灭孩子的天性。凭借着一句:“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学了。”就强加给孩子整个周末的补习班?或者文化课都有情可原,那么那些孩子并不喜欢的补习班算是什么呢?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会什么什么,还是仅仅因为你说的:“我小时候想要还没有呢。”这一句话吗?他是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的时候尝试下和他平等的沟通未尝不可。他是个孩子,不是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