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前段时间发生在成都的中产内部鄙视事件,让我们看到社会真是处处都有鄙视链啊。先不说人们为啥搞出那么多鄙视链来寻找优越感。先来看看人家总结了哪些鄙视链:
教育鄙视链:国际幼儿园>欧美外教>非欧美外教>外教代课>没有外教
留学鄙视链: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大陆>澳大利亚>日韩>其它第三世界国家
游戏鄙视链:主机游戏>DotA>LOL>王者荣耀>小游戏
咖啡鄙视链:咖啡豆>手冲>精品咖啡>星巴克>速溶咖啡
饮食鄙视链:有机食品>素食主义>肉食主义
。。。还有诸多鄙视链,就不一一枚举
简直是激化阶段矛盾的节奏啊~~~囧
菜包妈默默地看了一圈,确定自己可以爬到顶端的唯一一条所谓“鄙视链”:阅读鄙视链。
阅读鄙视链:哲学名著>宗教经典>世界文学名著>社科经典>通俗小说>成功学>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教科书
菜包妈终于在这条鄙视链上找到了人生赢家的感觉。此处狂笑3分钟。
话说菜包妈近年来确实对宗教史哲类的书特别感兴趣。因为感觉自己曾经在学校里所学的所谓哲学,并没有为人生解疑释惑,也没有提升文化水准,当看了这些以后,就像发现新的秘密花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把自己缺失的一课补起来。
说到了这里来说一下国内的哲学教育的现状。
哲学是一种质疑的过程,哲学问题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怎么可能有“标准答案”?而国内的哲学教育基本等同于背诵教条。
在这个已经全球化了的时代,让孩子从小接触学习真正的哲学,才能够使学生对于哲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他们健全人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如果你不知道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斯宾诺塞,苏格拉底,卢梭,笛卡儿等著名的哲学家,英文再好,你敢说你接受了国际化的教育,菜包妈一直觉得国际化教育并不意味着英文多溜,而在于思维方式和视野的维度。
坦白讲,现在的教育机构也好,学校也好,并没有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动力和可能。孩子的长远发展以及培养,只能由父母去规划。
作为80后这一代的父母,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也更国际化,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亲身感受到我们所受的教育除了用来升学应试,于生命体验而言还缺少一些课,那些体制内缺席的课是现行体系的不完整和残缺,需要父母去思考,弥补。
菜包妈一直觉得要给菜包弥补哲学和宗教这一课,这些是人类留下的客观存在,不能视而不见,我希望她具备全面的人文观和阅读题材的丰富全面性。
废话不多说,上几套菜包读过的哲学宗教类的书,孩子很感兴趣,推荐给大家:
这套书菜包最喜欢,幼儿园的时候就买了,确切地说在菜包上了小学能够自主阅读才爱上这套书的。
集合了孩子们最常提出的诸多问题——从生命起源到自我认识,从日常生活到人际交往……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好奇与迷惑,而它背后是人生必须解答的哲学思考。
看完了以后对我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充满质疑,我想敢于思辨,敢于质疑,就是真正的哲学带来的魅力。
每一本都讲述一个妙趣横生的大哲学家的故事,并且配以美仑美奂的图画。在法国中小课堂里,教师都直接使用这个系列的书,为孩子们进行哲学启蒙教育。
教师们在课后纷纷反映,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孩子的提问一发不可收拾,教师也能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孩子。这样有助于让孩子养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乐观独立的性格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思辨能力。
也让孩子了解到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伟大哲学家。
这套书把《圣经》里的经典小故事简化成一本本小的故事书,孩子读来毫不费力,《圣经》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全球有超过22亿基督教信众,占世界人口的30%多,如果不了解《圣经》,可以说你不了解这个世界。
当然 我们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上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我们民族圣贤的思想。
希望菜包妈的一点点小小的育儿心得能够给大家一点点帮助。育儿路上,我们共同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