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从南禅寺的渡口踏上古运河的游船,我才相信,无锡,真的也算是江南了。
之前对无锡毫无印象,只是知道大约十年前,烟台有一个“远学无锡,近学南山”的口号。那时候,总感觉无锡应该是一个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车水马龙的工业城市,与诗词中同是江南的苏州、扬州的水墨风情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上个月,听从无锡回来的朋友讲,十月的无锡,溢满了桂花的气息。只可惜,这气息不似无锡的酱排骨,也不似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可以打包带回,若不是亲身前往,恐怕无论如何也是不可得了。前些日子,恰好有机会也去了一趟无锡,只是,桂花早已远去,沿街找寻,不见丝毫踪迹。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我的心情,觅桂花不得,却觅了一份更为难得的闲情。
这得先从运河开始说了。无锡的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据说可追溯到商末,倘若真是如此,那这悠悠河水运载的,便有些年岁的分量了。我们是在傍晚时分登上游船的,河岸一排排长长的灯笼亮起来的时候,船便也驶了出来。放眼望去,两岸的码头石埠错落有致,历经沧桑的古石桥横架水面,偶见一两个人安静地垂钓。江南的民居大多是二层小楼,依河筑屋,临水处建有檐廊,马头山墙,白墙黛瓦,素雅而明净。红红的灯笼映照着水面,与长长而摇动的倒影相映成辉,突然想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是,现在的游船都是机动的,早已不闻浆橹声了。
从某一个渡口下船,是一个叫南长街的地方,这是一条古街,也算是依水成街了。有些旧的建筑,斜斜地依靠在旁边的屋子上,仿佛依偎在一起的情人,多少年了,一直不离不弃。这里也是无锡最有名的酒吧和美食一条街,只是与别处的酒吧街相比,少了许多喧闹。店铺的主人慵懒地坐着,进门的时候,他们都不曾抬头看你一眼,先前在做什么,依旧在那里做着,只是在你询问他的时候,他才转过身来,给你说着。无锡话属于吴方言,虽不容易懂,但却有几分戏曲的韵味,不似我们这里,大嗓门高声地喊着来招呼顾客。然而却并不因此而冷清,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多是外地人,如我一样,慕名而来。
若要想更清净一些,那得去惠山古镇了。说是古镇,其实也就只剩下一两条街道了。我们是在一早的时候到达这里的,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出了很多大家,所以这里也便完整地保留了很多古祠堂。古镇里的建筑,大多已经开发成商铺了,卖一些无锡的特产,最有名的当属胖嘟嘟憨笑着的“阿福阿喜”泥塑了。也有一些建筑大门紧闭,完全地被保护起来了。一早的惠山古镇,很多店铺还没有开张,身在其中,有恍若隔世的感觉。轻叩一扇破旧的黑漆门,像是风尘仆仆地从远方赶来,寻一位相识许久又分离许久各在天涯的朋友,明明知道不会有任何的回应,心中却期冀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会在内堂里响起:“谁啊?”不免有些怅然。
到无锡的人不能不去看一下太湖,鼋头渚是这里最有名的地方;也不能不去看一下灵山大佛,无锡佛教传入较早,寺庙也颇多,宏伟庄严的灵山大佛算是无锡一处标志了吧。我们住的地叫长广溪,很好听的一个名字,如同从诗词里走出来的一样,这里还有一个规模颇大的湿地公园。遗憾的是,时间太匆忙,而我又不想匆忙地赶路。想起了在南长街一个叫作“猫的天空之城”的概念书店里,读了一本名为《闲居无锡》的书,无锡,是一个可以闲居的城市,又何尝不是一个可以闲走的好去处呢?在异乡,心情不至于浮躁和焦虑,能俘获几许悠闲,也算是内心里一种莫大的收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