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到家长们为孩子操碎心思,呕心沥血,就觉得如今的家长真是不好当。难怪如今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愿望都如此之低,实在是觉得养育孩子实在是太大的负担,从金钱到心力的双重压力。
我们这一辈小时候可从来没有让父母这么参与学生生活中。父母忙于生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学习的事情交给学校,其他的事情交给自己。家长参与教育太少有它的问题,但好处是孩子们的自由度高,童年时代活的也轻松,家长当的不知不觉。
家长到底应该参与孩子的教育到什么程度,这个度其实很难把握。但感觉如今父母对孩子教育渗透有点过了。就拿各种兴趣班来说,兴趣班通常会组织父母微信群,群里会要求父母监督孩子每次作业,还要打卡。这完全是把学生和老师的事情变成了家长需要管理的任务。
家长的介入不仅仅是具体事情上,更是一种心理上的介入。孩子们可能默认了各种学习是需要家长的监督和管理的,“这是自己的事情”的意识会弱化很多。形象地说,孩子们可能是一个学习过程的工具人,至于学习的内容选择和效果,都由父母来确保完成。在学习效果的好坏上,父母甚至比孩子着急的多。所以才出现父母辅导作业时那种咆哮不断,恨铁不成钢的情景。
最近听了田宏杰教授讲的育儿主题“适时放手,让孩子自我管理”,觉得很有道理。重点是该如何让孩子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个需要考虑的是要设置合理的目标。试想,当一个目标对孩子来说很难达到时,即使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时候他的内心得到的反馈是,我的能力不行。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调整目标,把这些目标分成阶梯目标,孩子能一次实现一个小目标,也就会形成正面的心理暗示,有继续努力的信心。这样长期下来,孩子对自己的生活会有很强的把握感,也形成他自我管理的基础。
还有就是让孩子有自我驱动力。父母都在埋怨孩子对学习,练琴没有自觉性,需要父母在后面不停催促。这就需要找到孩子的内心驱动力是什么。孩子很多时候在父母的压力下去学习各种技能,家长给予褒奖或惩罚,长此下去,孩子像是为了外在的奖惩在学习,他们在得到奖励后感到高兴。但这样的兴奋到底能否维持多久,如果下一次没有这样的奖励,他是否能继续学习呢?说到底,孩子学习不是出于他自己做了这件事情以后的满足感,成就感,这个驱动就不够有力。尤其是面对一些困难时,他应该很难得有冲破困难的勇气。
作为家长,也参与孩子的教育,但也要适度。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决定,自己驱动学习的进程,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的成果。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毕竟他才是教育行为的真正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