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贰摩
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耳机里一直循环着《感觉身体被掏空》的魔性旋律。之前还信誓旦旦立志成为吃瓜群众的我,这段时间真的加班加到恶心了,结果还不断自我心理暗示“我爱工作!我爱工作!我爱工作!”(重要的事说三遍)
其实,如今繁重压力下的忙碌生活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常见的病态生活。大家一起看看自己是否出现了以下这些病症:
症状一:高压力高强度
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地奔波工作着,过着连喝水都觉得浪费时间的高强度日子。每天眼睛睁开前是工作,闭上眼睛后也是工作,工作时间每天基本没有不超过十小时的。每一个没睡醒的早晨来不及好好坐下吃顿早餐便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每天最丰盛的餐点也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感觉在工作里耗尽了所有元气,以至于感觉自己的生活齿轮好像被工作摧残老化得无法正常运转。
症状二:拖延症
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需要着手去做:还没背的四级英语单词,还没复习的考试重点,没有查找的文献资料,仍未统计的数字报表,需要确认的一通电话,散乱的满桌文件,或者只是一封该发的电子邮件……却不停在心里安抚自己说再等一下,就一下下,结果看集美剧,刷刷微博,转转朋友圈,再来盘LOL,全方面调整状态后还是没有等到开始干活的好时间,那还是明天再做吧。
症状三:情绪综合症
别人都已经过了六级,我怎么四级还没有过呢?别人朋友圈又晒去哪儿旅游的美美照,我怎么只能宅在家里抱着电脑上网?别人那么年轻就成名拥有粉丝名利双收,为什么我还是一个穷屌丝?别人又拿下一笔大单准备升职加薪,为什么我还做着如今这琐碎繁杂的工作……于是生活陷入焦虑和浮躁的怪圈——我渴望那样的生活,我也想像别人那样,但是为什么我明明我的心里是各种着急却似乎离那样的生活越来越远。
其实我们都是病人,或多或少都要这些那些的症状。然而,对于这些病症,医生只有我们自己。
每天的时间就那么多,要做的事情摆在那儿,任务的强度也无法改变,所以事情要一件一件一件接一件地做完,忙完这一阵就可以接着忙下一阵。那么改变的只能是我们的心态和习惯:
1.明确事情的主次缓急,定义自己的时间表
克服拖延症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对于各类事情有明确的分类和具体的安排。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情是没那么重要的,什么事情是自己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什么事情是可以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每个人需要基于自己的情况,对于事情进行有效的计划。
2.专注于对目前要做的事情
如何在高压力高强度的环境下高效地完成任务,关键在于专注。学会提高自己的效率,让自己花费的时间都能成为“有效时间”。拖延症的症结就在于自己动都懒得动还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被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荒废自己,感觉自己很努力了效率在最后时刻爆发峰值一旦陷入拖延的恶性循环,所有的计划因为拖延而一再搁浅,正是因为现实和想象有明显落差,人当然会焦虑浮躁。不要考虑其他因素,迈出行动这一步,不论结果,先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
3.学会拒绝
拒绝是简化生活的关键,如果不懂如何拒绝,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就像跑长跑一样,自己必须明确自己的耐力从而确定自己跑步的节奏,自己对于总距离这项任务要有自己的一个认识,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脚步节奏和整体状态,不断地放下和释压。
4.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
要学会在工作上提高效率,在生活中放慢节奏。谁都不愿意成为流水作业的工作机器,那么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和忙碌的工作节奏,一定要学会在有限的自己个人时间中调节自己,学会在工作空隙时间里尽可能放松,让自己能够满血复活继续勇敢拼搏。在我看来,工作就是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赚钱,完全没有必要成为工作的奴隶而舍弃了自己原本的个人生活。
5.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也不能对生活太较真
自己臆想出来的烦恼总是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干扰了自己的正常思维。莫须有的判断、猜测、怀疑,一味的羡慕和嫉妒,总是令自己焦虑、浮躁。简而言之,不要局限于别人的观念和生活里,努力少想多做学会从心。
正视自己的差距、发现自己的不足、跟随自己的内心,想尽办法去改变现状、完成目标、靠近梦想。正如卢思浩说的“唯有自己的行动才能打败焦虑和浮躁,没有人可以帮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坚持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结果。如果问我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会说努力对于我而言就是,虽然不知道明天的样子,但是通过努力我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值得期待。于是努力过好每一天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诚实地跟随自己内心做出选择,勇敢地坚持下去。
6.注意饮食,坚持运动
无论时间再少,无论压力再大,一定要规律饮食。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有空可以尝试各种膳食,例如小米粥、红豆薏仁糊、莲子银耳汤等,犒劳一下自己。坚持运动,在运动中自我释放压力、锻炼自己的行动力和意志力。有条件的话每天可以慢跑打打球游游泳。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能爬楼梯的时候就绝不坐电梯,可以步行的距离尽量步行,在办公室也可以做做颈椎保健操。身体是自己的,学会养生正是自我治疗的关键步骤。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大家都能对症下药,找到自己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