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的礼物风波
( 全文1329字,大约需要3分钟 )
三八节本周五到了,本周劳动课上的话题讨论围绕“劳动 &感恩”来看开,其中的2个场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值得我日后反思。
(一)根据你所观察到的来说:在家里的家务活,爸爸妈妈谁干的更多一些?
大多数同学都说出了“妈妈”,这个答案是我意料之中的,但是,这异口同声的答案中间出现了一个不同的答案:“我的妈妈从来不做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答案。谁知,刚刚说话的男孩接着又说了一句:“从小到大妈妈就在4岁给我做了一次西红柿炒鸡蛋。”我更吃惊了,连忙问道:三岁之前你都没有记事情的,很多事情你不了解的 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
此时,有个女孩直接站起来就说:就算你妈妈从来不做饭,那也需要感谢她,她生出了你,养育了你,你一定要感恩妈妈的 ,我们要感谢父母。
男孩又说了一句:我一岁之前她就喂我一次奶粉
我接着问:你怎么说是“一次”呢?一岁之前你能记住这些事儿?还是你听家里人说的?
他马上改口说到:一岁之前她就给我喂过奶粉。
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小小的年纪,对自己的妈妈竟然这么多的“看法、意见”。
我连忙问大家:当事情不是你亲眼看到的,只听一人说的,能不能完全相信呢?
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我接着说:一定要再问一下当事人,双方的说法一致了才能确定是真实的。你所了解的关于妈妈的这些事儿,一定还要再落实一下妈妈,说不定有你不了解的原因呢……
下课后,我继续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想法大多来自爷爷奶奶,并且从小是爷爷奶奶看大的。班主任老师也说这个孩子平时学习中的一些观点也与其他孩子很不同……感恩教育光靠老师的力量显然是太单薄,还要家校合力。
有了这个班临时生成的这个问题后,我也思考了问题的说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改成:从小到大,你的衣食住行,爸爸妈妈谁了解的更多操心的更多一些?家里的家务活,爸爸妈妈谁干的更多一些?
(二)观看了本班同学做饭的视频,邀请同学们来发表意见:你觉得这个视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建议?或者你还有什么想问的都可以直接提问视频的创作者,在同学们完成了想问的环节后,我的问题来了,请看:
师:你这次的饭菜味道怎么样?有妈妈做的好吃吗?
生:没有
师:什么原因呢?你思考一下
她一直站在那不作声,大家有点等不及了,都迫不及待地说:“妈妈做的肯定好吃。””那是肯定的“
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师:你的第一次做的味道还记着吧,比视频中的比较一下,哪一次做得更好吃呢??
生:对,还是这次更好吃。(她认真思考了一会儿,仰起头来告诉了我答案,我心里也很高兴:这才是真正的思考,基于真实生活实践的学习、思考,也可以说是深度学习 不知道我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在劳动课上我找的脚手架是否恰当 我是把孩子们参与录制的劳动视频作为授课内容,创作者担任小老师来回答问题,来亲自体验劳动作品的评价除了自评外还要关注互评,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完善。)
师:哦哦,你做得越来越好吃了,真为你点赞!!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什么时候你做的也会像他一样好吃呢?
……
追问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孩子们学着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在真实情境的生活中找寻问题的答案,独立思考出答案,从而进一步找到劳动的好处与价值。这些答案也无法从课本中找到,或者找出标准的统一说法做答案,不同的实践次数产生的答案也不同,不同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要基于真实的场景培养每个孩子的问题意识,基于劳动中的亲自实践,熟悉的劳动技能场景,通过观察、思考,提问发言的交流也可以体验到孩子们在家里是否真实劳动,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背景比努力。例如,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实现“达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成长”,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即使暂时无法“达标”,也仍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成长”。这种评价方式对于面向全员的劳动教育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