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假设我们的生活是一枚硬币,有A面,也有B面。那么,当我们停留在A面的时候,B就会成为诱惑。
“那儿会不会更好呢?”我问自己,可是因为我在A面,我不知道。
于是,我开始生出小小的向往:“要不要去看看呢?”
这想法越滚越大以后,逐渐不受我的控制。
我开始因为不能将它付诸实施而痛苦。
而解决痛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去看看。
于是大脑开始谋划,并帮我做出了一个任性而大胆的决定:辞职。
——这是我辞职的最初原因,只为了看看B的模样。
02
我在上班的时候,极度渴望不上班的生活。我渴望能像那些大叔大婶们一样,每天早上准时准点在山上徒步,一边喊口号,一边锻炼身体;我渴望当我想要旅行的时候,能说走就走,不会因为只有5天的年假而只能望而却步;我也渴望我能有大把的时间学习,而不必在下完班渴望放松的时候,还要挤出时间去做这做那;我还渴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不同的活动,丰富视野……
最让我为之雀跃的是,只要我一辞职就可以摆脱一些令我不开心的事情:不必再忍受学历比别人高,薪水却比别人少的待遇;也不必忍受每天早上醒来如同上坟一般的上班心情;再也不用看单位那班俗人的眼色,不必每天和她们打照面,忍受她们俗不可耐,又自视高我一等的蠢态……
在这些心情的暗示下,我几乎每天脑海中都闪过若干次辞职的念头,终于在我看到又一个在单位呆了快10年的同事辞职之后,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结束这种当“缩头龟”日子,重新将头高昂在阳光下。在办理离职手续的过程中,我有过好多次的反复,最后极度渴望自由的心情还是占了上方,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无产阶级”。
03
辞职后的心情雀跃吗?说实话,开始时一点也不。辞职后时间多了,消费也跟着多起来,常常会面临经济恐慌。我甚至一度打消了促使我辞职的念头——暂时休息,外出旅游一段时间,而将赶紧找到下一份工作提上日程。当初辞职时有多雀跃,辞职后就有多颓丧;下一个决心有多不容易,维持这一决定不动摇、不后悔便会有多难。
因此,辞职以后并非万事大吉,往往还是新一轮纠结的开始。此时,能够让我坚定信念的无非是“不忘初心”。一个决定的做出,一定有它“不得不”的原因。我的不得不的原因除了上面罗列的那些表层的缘由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份工作已是“鸡肋”。
诚然它可以暂保我衣食无忧,使我的生存暂时不受威胁,但这份工作与我的能力提升几乎没有任何关系,除了剥夺我的时间,削弱我的斗志,阻挡我寻求更大增量的勇气从而获得其它人生可能性的机会之外,它已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正是如此,虽然我明知道这是一份十分轻松且稳定的工作,我依然会感觉十分的痛苦,并决定义无反顾地将之摒弃。
04
通常感到混乱的时候,我会做两件事:写日记或者整理房间。这两件事对于平复内心有着神奇的效果。它们的好处之一,是通过条理化将业已混乱的思绪整出秩序,进而“beyond what you see”。
说实话,人一旦陷入了某种固定的模式中,要再走出来往往非常困难。如同此时的我,依然在时不时地怀念那种安稳,那种按部就班的日子。从内心深处我清楚的知晓,这并非是一种真的留念,而只是对未来恐慌的一种条件反射而已。
如同人一旦遇到危险,第一个想法便是找寻能够庇护自己的地方,或者往安全的地方逃。此时的我心情也是一样的,我在后悔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我的内心在渴望回到安全的地方。对我而言,后悔辞职的决定,“怀念”以前的工作和生活,无非就是内心这种想法的投射而已。当真它很美好吗?当然不是,想一想,我逃亡一般的离开就不得而知了。
戴安娜▪阿克曼说过:“危机是常态。我们总把危机等同于不称心、逆境或命运受挫,但若观察野生动物,就会发现危机无处不在。对动物而言,危机根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既不稀奇也不特别,再怎么逃避危机还是会碰到更多的危机。”
我只知道前路还很漫长,而这一切只是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