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夏天,我从小学毕业,暑假后就要去镇上初中上学了。父母按照堂哥的指点花10块钱给我报名了假期英语入门培训班,培训班是镇里中学的英语老师主讲,据说是很厉害的老师,能为初一学习的英语打好基础。作为村里小学的学霸,我渴望镇中学的广阔舞台,像初出茅庐的牛犊很想找老虎练练手。
培训班的场地原本选在我的小学,可能由于教室租金最后没有谈拢而泡汤了,于是学员们正好可以四散奔逃享受暑假去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骑自行车直接去了镇中学报名了另外一个英语培训班,开始了一片崭新的生活。也是在那里听到了《中华民谣》。
教室里坐满了四五十人开始了ABC的学习,现在想来那真是最美好的时光,没有考试的折磨,没有小学时被老师宠着的学霸压力,只有想学就学的自在,反正开学后还要再学一遍的。整个乡镇十几个村庄的陌生同学聚在一起,没有想象中的很快玩在一起,只是和自己原来的小学同学每日一起吃饭上课和放学。十二三岁的少年们,女孩们可能情窦初开,男孩们普遍懵懵懂懂,甚至像我这样的身体都没长开。即使这样,我们大家还是被那个教大家唱歌的高个子女孩迷住了。
她是镇上中心小学毕业的,在我们看来那就是高大上的学校,能见世面的地方,当我们还在歌本上抄写革命歌曲歌词的时候,人家都已经开始传唱流行歌曲了,就算是在镇上赶大集时那些卖磁带的摊位上录音机放出的音乐,在农村的小学生听来也是好的。现在留在记忆中的影像是:她站在讲台上,俏丽的面容、干净的短发、高高的个子、略带一股男孩子的英气,先是在黑板上抄下歌词,然后一句一句地唱会大家,当大家能完整合唱这首歌时,教室里仿佛能听到青春成长的声音。《中华民谣》就是她教会我们的第一首歌,旋律好听,朗朗上口,是那个年代成功的中国风代表作,当时的我觉得像唐诗一样的歌词也能唱得这么好听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她学习也好,在培训班里没有几天就得到了老师的重视,隐约就是班长的意思了,教大家唱歌,帮老师做事,被老师叫起来做口语示范,是大家最先熟识的同学。
而我则相反,失去了老师们的恩宠,变得有些失落和桀骜不驯,娱乐时间里,有女同学为大家唱了首《南泥湾》,有些跑调,她唱完后我竟然挑衅地把这首歌重新满带感情地再唱一遍。还有上课说话被老师罚站,只站了几分钟就因为能回答出好多同学都答错了的一般疑问句的变换而免于处罚,年轻的女老师也因此开始用矛盾的目光看待我。
后来初一正式开学了,我分到了一班,成绩好做了班长,那位教大家唱歌的高个子女生分到了二班,是学习委员和体育委员,每天课间操的时候,我带着班级队伍跑步去操场,一路上喊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口号,二班就是她带队,于是有两个自我感觉像将军一样的男孩女孩带着他们的士兵喊出口号,彼此不甘落后,现在想来,有竞争,有赌气,也有爱慕和在意吧。
再到后来,我们熟悉了,彼此都用好学生的目光看待对方,到了高中,我在校排球队的训练场上看到过她,她的高个子在运动场上显得更加飒爽,那时我已经比她要高很多了。她回了老家新疆参加了高考,大学毕业后也在乌鲁木齐工作了,如今也做了母亲,我们可能在网上聊过一两次吧。
这并不是一段连续的故事,留下的是中学美好的片断回忆,有青春的影子,有花季雨季的懵懂,是而立之年的怀旧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