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学期,儿子几乎天天被老师各种吐槽:上课低头玩东西、不听讲、不做作业……
理所当然的,小队长中队长都没选上,更别提大队长了。
每天被各科老师追着批评,让当妈的有种万念俱灰生不如死的感觉。
有那么一阵子,我天天在质疑自己,当初坚持的教育理念是不是错了?
当初我和娃爸的想法是,小孩子在三年级之前,不要给太大的学科压力,主要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尤其是对世界的好奇心。
论鸡血我们当然说不上鸡血,因为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报过任何语数外之类的补习班,小时候英语班是报过的,但主要是唱唱跳跳学英语,我们也是从有利于培养孩子性格开朗方面才报的;
说散养也不至于,我们还是很负责地每天给孩子练琴、每周学习唱歌和跳舞;
另外我一直认为,现在交通条件发达了,孩子小时候应该多出去接触大自然,多离开眼前的常态,多去不同的地方见见世面,所以从三岁起已经带他去很多地方旅行。
也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感觉自家娃虽然没有在任何方面显示出过人的天分,但是论总体综合能力还算可以的。果然,幼升小的时候,没有报过任何奥数班、幼升小班、也没有学过写字和拼音的小朋友还是以自己的实力裸考进了民办小学。
进了小学之后,第一个学期,总体还挺好的,老师说他虽然很皮,但是能力还是很强的。没想到这个学期,情况急转直下,经常不听讲不交作业,有时候还学会了撒谎糊弄老师和父母。
其实他从幼儿园大班时已经出现了这种反常的苗头,但当妈的也毕竟是俗人,毕竟也会焦虑,对孩子从循循善诱到苦口婆心,从威逼利诱到打PP暴揍,情况一点也没有改变。
跟娃爸反思了很久,甚至开始怀疑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出了问题……
正在我焦头烂额的时候,没想到昨晚小家伙躺在床上,黑暗中突然自己对我打开了心扉:
“妈妈,我每天上学觉得压力好大好大。就像有无数个你的重量压在我身上。我害怕上学。”
我惊讶极了:“为什么?”
“因为我语、数、外,什么都被别人甩了一大截,小队长、中队长都没有被选上。现在老师还有小队长们天天都对我管这管那,真的好烦啊!”
然后他自说自话开始回忆起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光,那时候他老师喜欢,小朋友们欢迎,可谓如鱼得水。其实那时候是因为他月份大,在班上是老大,所以显得能力强,而进了小学,这种年龄优势就没有了。
儿子现在自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有时候当众讲话也没有以前那样自信了,最让我着急的是,已经有了厌学的倾向。
糟糕,我儿子还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这一点不能不让当妈的警醒和反思。
儿子的话让我反思起自己刚来上海读大学的场景。那时候我在小县城的高中里算是名列前茅,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到上海,一直顺风顺水。在大学里,我这条小池塘的大鱼遭遇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当时我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从以前班级的学霸变成了现在班上的学渣,而且没有特长,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各种社团,都让我有种深深的自卑和挫败感。
但是我们这种山沟沟里跳出来的人,都有一种能力,就是学习。所以我奋起直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二下就从班级里垫底的人直接拿到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
你如果以为这是一个励志故事到此为止,那就错了。
后续是自从这次辉煌之后,我再也不想努力了:反正我都证明了——只要我想做到,我就能做到。
最近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人生的失败,其症结在于,我有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那就是天赋比勤奋重要。喜欢被别人夸聪明,一直都以努力为耻,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不仅想赢,还想赢得轻而易举”,就像现在的流行语“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我记得那时在大学寝室里,有人等都睡下了拿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或者趁大家睡着了溜去浴室复习,很多人都在公布成绩之后得意扬扬地说:“我根本没复习。”
就算我当时努力拼了那么一下,也不过就是想证明一下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而已,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就是后天的努力意味着天赋的缺陷,只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就行了。
总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消极的固定式思维模式。我们要完全扭转,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于是,我现在反倒觉得儿子现在遇到问题陷入困境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在幼儿园一直处于顺境,被周围所有人夸坏了,觉得自己很有天赋很有能力,造成盲目自负,听不进别人说话,也不愿努力去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我想,现在正是给他挫折教育的好机会,让他学会谦卑、努力的重要。不得不承认,我教育的孩子是输在起跑线上了。一直推崇快乐育儿的我也被这个社会上了一课。
怪不得身边很多妈妈明明心里并不赞成鸡血的教育理念,但最终还是被周围人裹挟着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学习班,归根结底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进了小学之后,基础能力上会被别人碾压,从一开始就丧失自信心。
其实我看到,在某些方面,儿子已经很努力了,比如写字这件事。我们幼儿园没报班,所以一年级才从零开始写,可是班上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写得很好了。
但是一年级上学期,儿子通过努力,一笔一划已经开始写得很像样了,无奈就是基础差,太慢。
就像爱丽丝漫游记里说的: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得不停奔跑才能保持原地不动。如果你想去别的地方,你得跑得再快一倍。
比你天分高的人还比你努力,这本来是很正能量的,可放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这就是社会现实。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并拥有辨别二者的智慧。
于是,我对儿子说,一个人一直成功不一定是最厉害的。但如果一个人失败了,通过努力再重新站起来才是真正的强大。以我们这么普通的家庭情况,妈妈一点儿也不能保证你以后会很顺利,所以你必须得靠自己,摔倒了再站起来,自己变得强大。
接下来,我和他一起计划了暑假里准备怎样练字、怎样学习英语、怎样练琴,下学期上课该怎样做,作业该如何完成,又该怎么积极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最关键的,怎么样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让老师和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看到自己的能力。
不过另一方面,我内心里还是艰难地为将来做好思想准备:万一我娃将来真的考不上好的中学、再考不上好的大学、再找不到好工作、在社会上混得很失败该怎么办?如果儿子长大真的很平庸怎么办?
这是个很现实也很无奈的问题,父母到底能不能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
如果我说我能,那肯定又是昙花一现的顿悟,或者自欺欺人,虚伪的理性甚至经不起一次失败的考试或是老师一顿批评的考验。
比起思考能否接受孩子平不平庸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人到中年,我们能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
为了儿子,我想让他看看妈妈努力的样子。只不过现在,我再不想证明自己有能力、有天份,只想证明,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一直努力、一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