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的责任:
整理本组名单保证本群成员符合入学要求,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得到相关课程学习(52天每天打卡,组长准时分享课程),配合学院完成学习过程的活动推进,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解答问题,打卡界面互动。
组长的权力:
学习小组群管理员,具有自主带领组员学习互动的权限,拥有学院管理建言权。
组长的利益:
得到相关课程购买的费用报销,组长群里学习和分享群管理技巧,获取人脉关系,形成罗友学院的影响力(优先获取下一期学习资格)。学习过程中养成学习与输出习惯,学到干货内容。
通过责权利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罗友学院的组长机制,并没有严格的契约关系。即如果组长消极怠工,学院最多剥夺其权限,并不给予学习完毕后的部分课程费用报销。相较每天空余出时间和精力做其他事或是选择娱乐休息,几十元的二次报销并不算多大损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组长对角色的认同度与学院学习模式的适应度决定了执行程度。
首先要选合适的人做组长,要找守信的人,并做到彼此充分交流,把话说透。期间要帮助组长强化认识,慢慢适应,做好服务,拉进关系。学院期待通过组长的工作引导全组学习,那么组长和组员的关系,组内成员与学院的关系就要相对稳定。这件事如果一开始没做好,后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般来说,现象的发生缘于量变的积累。为什么承诺做组长的人食言了呢?学院是否有为各组长设定符合该人情况的辅导与交流呢?是否考虑到如何合理敦促组长履行职责呢?如果出现怠工放弃,应急预案是什么呢?一开始是否就应该设置副组长以保证学习材料的稳定提供与管理互动到位呢?
威逼利诱,要么是权威迷信,要么逼迫服从,要么有切实的好处,要么情感面打动人心。罗友学院对组长而言,后两者才是可打的牌,否则失控也就在所难免。
未来罗友学院的发展,核心理念或许可以理解为“通过社群化在线学习,形成有向心力的学习型组织”。至于盈利模式,离不开知识付费结合商业广告,或是异业合作。而最核心的价值输出,不是“罗友学院”四个字,也不是“得到app”里面的课程,而是报团学习的这个模式,以及基于该模式产生的输出成果。最终形成“内核(学院组织者)-外核(组长)-中坚(尖子生)-拥趸(进步者)”的金字塔架构。至于这个组织的2.0模式和3.0模式会如何设计,真心要内核邀请外核乃至尖子生一同参与讨论设计,才能更合理更有生命力。
最后,作为“罗友学院”2019年第一期联机小组的组长之一,祝福学院越办越好,有人有料有钱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