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实的自我”一直是城市里的正义。人们很反感“掩饰自己”。
放弃自我是生活变坏的重要原因。但也不一定。彼得·蒂尔在美国汉密尔顿学院的一次毕业典礼上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做真正的自己。”
他的理由是,“真实的自我”很可能是坏的,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调教我们的“自我”,培育它修正它,而不是盲目顺从它。
你对自己做出的改变,可能是在“假装”,也可能是在改正,在变好。比如在职场上,当人们觉得“假装”很虚伪,你应该知道,有时候假装是一种努力。
1
四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在视频网站工作。
当时,艾美奖颁奖在即,她所在的美剧频道要派人带队,去美国做一系列采访。总编问她能不能去。
采访名单里有她喜欢了很多年的《犯罪心理》剧组,为了膜拜偶像,她硬着头皮对主编说:“我上学时经常出去采访,曾用非母语做过一个酿造葡萄酒的采访,还登了报。”
她刚才跟我说,实际上,她上学时从没独立做过采访,大都是实习中跟着老师去旁听、打杂,或者帮忙整理录音。酿造葡萄酒的那个专访,她只是给一个不会英文的记者做了全程翻译。
她很喜欢做记者,面对梦寐以求的机会,恨不得假装自己是个外采老手,难度有多大,想都没想过。
结果在美国的一周,她几度崩溃。除了负责一切联络工作外,拍摄团队把素材丢过来,她连剪辑都要负责。连续熬了几个通宵。
但她最终完成了任务,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我骗自己也骗别人说我可以,没想到真的可以。”她说。
2
我的另一个同事,7 年前在一家报社工作,报社要拍一个明星,觉得刚上岗的她积极主动,把这个任务给了她。
她又激动又焦虑。她说自己骨子里有点“畏惧有身份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小人物,在大人物面前就像个小学生,怕搞不定。
她打了几次退堂鼓,问别的前辈能不能带自己一起去,被拒绝了 3 次。很绝望。实在没办法,她只能白天工作,晚上加班看资料,又找那几个前辈求经验建议。
最过不去的还是自己心里自卑的坎。她甚至去找了自己曾经的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我瞬间得了明星恐惧症!”
咨询师跟她说,谁知道你是新人呢?他们看到你不一定会觉得你菜鸟,但你一紧张,唯唯诺诺,人家就知道你菜了。
回到家她就决定装镇定,装洒脱,装老道。还专门给自己买了身时尚成熟的套装。加上烂熟于心的资料,那次采访很成功,她给对方团队留下了很专业、很认真的印象。
有句话叫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
意思是,假装下去吧,直到你真的做到那件想做的事,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或者说,装多了,自己都信了,就成了真的。
3
2012 年,我有一次去广州,认识一个留着络腮胡、啤酒肚,看上去历经沧桑的男人。我以为他快 30 了,结果他说自己是 91 年的,21 岁。
他做电商工作,接触很多客户,以前自己看上去像个小白脸,很不靠谱的样子,没人愿意跟他合作。换了形象,假装自己是“大叔”后,生意真的更好谈了。
这件事对吗?不对。但它是现实吗?是。
很多时候,“假”和“装”都是不被人喜欢的。但假装不一定是虚伪,背后支撑它的往往是真实的渴望。
生活高手会这样处理一件事:你了解现实,然后根据现实调整策略。你可以对抗它,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战胜它,那么顺从也是你战斗的好方法。
比如,如果你开始管理一个团队,除了学习管理能力,你会努力地在其他人面前表现沉着、冷静、果断,假装自己已经具备这些“领导品质”,像一个真正的管理者那样思考并做决定。
这样做是有效的。虽然私下里,你很可能也会胆小、懦弱或者拖延。但你可以通过他人的反馈不断地修正自己。直到自己真的成为期待中的样子。
4
当然有一样东西很难假装,那就是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就是说,很多时候,“真实的自己”还是应该得到保护。
有一个清华博士生,学了 7 年物理,假装喜欢这个专业 7 年,“投入了也许就会喜欢了。”
她熬到了 28 岁,终于毕业留校搞科研,很快就有了户口买了房。
可工作不久,她又陷入了纠结。“实验室里一切都为了指标,根本没什么有价值的研究,本以为坚持到头了,才发现这才刚开始,太痛苦了。”她想辞职。
人人都说过想辞职,但只有很少一部分真的敢辞。要放弃体面、稳定的生活,她纠结了很久。
直到有次,学校拒绝了她去美国合作一个真正的尖端项目的申请,小寒彻底失望了。不久,她提交了一封手写的辞职信。
辞职后她火速到了美国,我以为她会继续物理研究,结果,她居然转行做了软件工程师。朋友们都惊呆了:“你前面的八年不都白瞎了?”
她说:“你真的没办法假装热爱。为了以后开心的我,只能杀掉以前的我啦。”
5
我曾经向新世相后台的读者们收集过女孩与口红的故事。其中一个女孩说,每次参加一个会议或者一场重要见面前,她会给自己涂上阿玛尼400口红,它抹在唇上的颜色像血一样红,显得自己非常有气场。
她并不具备临危不乱的气质,这个小小的改变,让她装成了一个强大而有气场的人。
另一个读者告诉我,毕业后进了家广告公司,面试分最高,但入职后上司们见什么客户都不愿意带她,同事在背后说她太土、学生气太重。
她身边的女孩们个个都穿得靓丽时髦,原本每天穿运动服、从不化妆的她,也开始学着别人的样子打扮起来,省吃俭用买了几套高档的职业装,花了 800 块钱做了头发,希望自己看上去更成熟、有气质。
很快,转型后的她接到了第一个独立负责的项目。
“有时我觉得自己很虚伪,不是真实的自己。但另一个我会跳出来说,假装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也是一种努力呀。”
而很多人一句轻松的“做自己”,就拒绝了变得更好的可能。
6
不是说做自己不对,但不能理直气壮地、轻易地认为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正确的。
如果认识到原本的自己不够好,假装可以是一种后天的努力:给自己设立一个超过原有限定的目标,并在这个过程里,努力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不过,达不成自己许诺的行为就真的叫做吹牛。因此,一旦开始假装,你就要努力向自己呈现的样子所靠拢。保持言行一致,才是不虚伪的,诚恳的人。
读后思考:
说说你曾如何因为假装而变成了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