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大学,就不是好大学了吗?
前不久,有位在助学机构上班的前同事说他们今年在西部一个乡镇开展了助学奖励,奖励对象是被录取二本以上的新生,我顺便问了一个乡镇的学生升学情况,他告诉我,全镇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大概是300多人,但是考取的二本(现在二本包括原来的三本,原来的二三本合并)以上的学生是48人,其中一本以上的人数10人,最好的同济大学,只有一位。他说:“社会上说传言大学生遍地都是,但我觉得能考上一个二本依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这让我感触颇深,虽然这几年公布的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70%以上。但这个70%是什么概念,我查了很多报道得到的结果是,这里的70%的录取率是指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所谓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全日制大学、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所以官方公布的70%的录取率中很多是专科、职业、职业学院录取的,真正考上二本,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举四川省来说,多年来二本录取率才20%左右,也就是五里挑一,再想想,一个人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毕业,中间淘汰的同龄人的比例。所以考上一个社会定义的二流大学,已经战胜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同龄人,怎么算,二流大学的学生也是个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当然高考对于北京、天津、上海来说是简单模式,但真正读二本院校的学生,以中西部居多,高考对中西部生源大省来说,每一步都是登天模式。
在中西部生源大省,又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从来没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在这能种极端的条件下,拼了命才能考上一个二本学校,能冲到同龄人中的前20%-30%。无疑,这已经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已经是莫大的成就,是一种全靠拼搏精神、拼命得来的光荣。如果有人说,这算是一种失败,那么我想着世界上就不应该有成功这个词语了。
所以一直被社会定义的二流大学,依然是值得骄傲的、具备一定优秀能力的人才能进入的学校。当然不得不承认,它和一流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差距,又不妄自菲薄,四年的时间,足够一个人弯道超车、实现人生的另外一种翻盘了。
二流大学,人生就不可以翻盘了吗?
可以准确地说,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对未来会有影响吗?答案是:会。但这影响远比不上没上大学对未来的影响大,并且这种影响是可以通过大学的四年实现逆转的。
去年我在家的时候,和我弟、表妹讨论当年为什么不加倍努力,争取考个很牛逼的大学,讨论讨论着我们就后悔怎么浪费时间,怎么没有抓住机会。最后我弟说了一句,考了个牛逼的大学也见得过得就比现在好,我们班当年考得很好的那个同学,上的大学比我好很多,回来两年还没找到工作呢?当然,这种小概率的反例不能推导出整体情况,只能说明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换种说法,没有任何单一的事情能重要到可以决定你的人生之路,高考不能、大学也不能,我们人生最后的道路,一定是有很多事情交叉共同决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一些能控制的变量,减少那些不能控制的变量的影响。比如你不能控制二流大学与一流大学的差距带来的影响,但你能控制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来抵消大学间的差距带来的影响。
所以,你说,读二流大学,人生就不可以翻盘了吗?
在大学做所有事情的终极目的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自身的价值。
现在无论是社会还是大学校园都在鼓吹着“人脉”文化,核心多是察言观色,讨好别人,借机融入圈子,积极合群,巩固关系。这往往会给人误导,认为只要认识厉害的人多,和各种各样的人套了近乎,加了微信,就是长期资本。
其实,这样的人脉并没有什么用,所谓人脉很现实的,是需要资本为前提的,这个资本包括实力,能力,资金,资源,家庭。所有没有“自身价值”而去积累人脉,只是在浪费生命,是在幻想建立空中楼阁。
不光是人脉现实,整个社会运作都是建立在每个人自身的价值上的,你能为我提供多少价值,我就能为你提供等值的回报,在你没有任何资本的时候,你就只能靠自身价值去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包括所有的梦想。
我大学时跟班主任交流,他一直主张的是如果一个人想在社会上活下去,那么他必须要有被这个社会利用的资格,这就是真正的入门劵、敲门砖。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一个企业在招聘最看重的就是应聘者能为公司提供的价值,自身价值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大学毕业生能走上什么样的岗位,能做什么的事情,能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前不久,在安徽卫视《学霸是怎么炼成的》节目中,一位大型企业的人事部经理爆出招聘中的简历潜规则:“因为收到的简历多、时间紧,所以大企业筛选简历的时候,会把985学生的简历和非985学生的简历分开放。招聘会结束后,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而非985大学求职者的简历,往往就被扫入了垃圾桶。”该名经理表示,基本上很多大企业都是这样操作的。
这个简历筛选潜规则顿时让很多人心生绝望,就连主持人当时都不得不感叹,职场太残酷了。
当然,不排除这个HR的说法有夸大其词,但她至少透露出一个重要性的问题,你在大学期间有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建立的价值怎么展示出来?本身,学历就是一种价值的展示,HR只是把学历代表的价值展现放在了第一位。
当时这位HR还举了3个例子说明为什么只用985的学生,不用现场一位普通学校的毕业生?
1、普通学生的英语过了四级,但985的学生都不会用四、六级来评判他们的英语水平,他们会说雅思、托福多少分。
2、普通学生的计算机国二刚过,但是他们公司技术部新招来的,已经非常精通计算机语言了,大部分985同学也是这样子。公司让他做一个APP,他组织三、四个人就可以做出来。
3、这个学金融、投资的普通学生,在学校里面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外面接触具体的实践操作。985的同学,他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已经参加了大型的金融集团的实习,而且最少是六个月,比如说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等等。
细细思考这三个例子,哪一个不是毕业生具有的自身价值的比较,哪一个不是通过对比得出985的学生比这位求职者具有的价值高,可见,毕业生具有的价值依然是根本因素。
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不是讽刺、辱骂、泄愤,就是泄气、绝望,我想,这其实都关注错了方向,你不应盯着这条潜规则不放。
首先,你不可能因为有这样一个潜规则,就不读书了,不求职了,不工作了。其次,无论985、还是211、还是二本,都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是一个群体有一定的群体普遍性特点,但也有个人特殊性,以一个群体的共同特点来进行初步筛选,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所以一个二本学校的学生,要做的就是怎么不能被群体给外界的印象给掩盖,不能被二流学校的群体普遍性特点所定义。最后,这个世界不止一个公司,不止一个行业,不止500强,不止一种价值展现方式,学历展示只是其中一种。
这位HR最后说的这句话才是重点:“你说呢?你又不是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不了解你啊。你也不是我的老板的孩子,我不认识你啊!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不用手边的资源而去了解你并且把机会给你呢?”
这句话展示了一个简历不被丢垃圾桶的两个特点:一是认识HR,是她的亲戚、朋友、老板的孩子。这显然不可能,pass。二是本身是个很大的资源,这个资源的评定就是她所说的985学校毕业。但在我看来,这个资源才是重点中的重点,资源就是价值,展现方式多种多样,二本学生也可以考托福、雅思高分,二本学生也可以计算机编程高手,二本学生也可以是超级牛人,比985学生牛的二三本学生多了去了。这些都是后天可以改变的,并不是像和王思聪一样的家世对比,基本职能望洋兴叹,无法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是个人价值特点最容易展示的时代,互联网上,谁知道你是什么学历啊,都凭借真本事上阵,写段子的、写文章、做自媒体的、做视频的,做运营的,好多人赤膊上阵,照样风生水起。
作为一名二流大学的学生,在学历体现的价值上自然已经输给了一流大学一筹,那么只有在四年中拼命提高自身价值,才有可能追赶甚至超越那些已经在高考这条路上超越过你的人。
你只有努力过了,才知道努力无用论是骗人的。
在重庆乘坐三号线的时候,有很多次非黄金高峰期,上车的车厢依然熙熙攘攘人挤人,因为我的路程比较远,这时我都会试着往前后车厢走一走,总会时不时发现一节空到不正常的车厢,找到只有几个人松散坐着的一排座位,那时我就想到一个道理,人生这条漫漫长路,我们每天都应该试着多往前走几步,就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就能见识到更大的世界,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位置。我想这大概就是努力的含义,就是让人生多一些可能性。
我13年的时候在安徽实习,认识一个云南人,比我年长五六岁,我们关系很好,那时他妻子刚生下个儿子,我上门去祝贺,他们住在市区的一个小区,房子才买三年,有一辆二十多万的车,我看着他们家庭幸福美满,不由得流露出赞赏羡慕。
他给我讲了他和妻子的过去,他家在云南比较偏僻的地方,家里有六兄弟读书,全靠种烤烟来支撑,读初中时家里还能勉强支撑,上了高中,学费一下陡然增加,意味着就没钱读书了,在农村,都穷,每人能借钱给你。
为了走出山村,唯一的出路也只有读书,好在初中升高中学校有奖学金,前十名才有。他唯一能读下去的希望就是拿到奖学金,一年两千块。所以他就拼命,一天晚上只睡五个小时,早上五点就起来蹲在厕所的灯下背书,总算在中考时考到了前五。高中三年,他每学期都压力很大,都对奖学金志在必得,因为没了那两千块交学费,就只能卷铺盖回家了。
为了那几千块钱,他不得不比别人拼命,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五,想来怎么也能考个重点大学。没想到高考前半年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躺了两个月,最后考了一个二本,大学时靠着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奖学金一路读来,毕业后和女朋友来安徽,两个人家里条件都很差,他还得邮寄钱回去帮忙弟弟读书,租住在民房里,老鼠很多,把鼠标线、电源线都咬断几根。
好在用了五年时间,他们房车都有了,又有了下一代,生活美满,他说:“我也懂得满足,如果不那么拼命读书,现在还在老家种烤烟。”这句话顿时让我想到,你只有努力过了,才知道努力无用论是骗人的。
这并不是一个飞黄腾达、年薪百万的励志故事,但我想说的,成功更多的是你的人生换了另外一种可能。你如果去过西部地区的农村,你就知道,很多时候,改变贫穷这件事有多难。而在发达地区,绝大部分人以后不务正业,靠收房租,生活水平也会比你好很多。
对于很多穷困地区的人来说,人生是条单行道,要生存,别人有退路,就你没有退路,你不但没有退路,你还没有其他的路,想要翻盘,你就只能一往直前。如果感觉不甘心,那就只能卧薪尝胆,背水一战。
很厉害的人,无非是要么足够努力,要么天才,或者家庭足够有背景,或者运气足够好,或者以上四点有几样。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实力的一种。不说牛人人人如此,但这个比例非常大。
一个人二流学校的学生,我们很多时候,除了还可以靠得上足够努力,其他的就没有了。所以你还要去相信,努力是没有什么用的这句话,就真的只能等着简历被丢垃圾桶了。有实力的人总能杀出一条路的。虽然起点低的人要比其他人付出多的多的努力。
最后还是那句腾讯前副总吴军博士的话:“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回过头来看,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如果你还奔跑,还没有放弃,你已经胜过很多人了。
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