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书籍作者马丁·布伯
第一部分是我我从网络摘录关于《我与你》解读
《我与你》通过对关系世界三种维度的探索,启发人们和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从而用更好的方式来回答“我该如何存在”的问题。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1923年,布伯发表了《我和你》。书中,布伯主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和世界上各种人和事发生关系的方式,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在布伯看来,人和世界的关系分为“我和它”及“我和你”两种。“我和它”是一种利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我”是世界的中心,周围一切的人和事都围绕“我”展开,对方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而已。
与“我和它”的关系不同,“我和你”是一种真正的关系。在“我和你”的关系中,一切都变得真实可信,两个人之间会坦诚相待,谁也不会利用谁。
凡是灵魂无法相遇,彼此无法产生共鸣的,就是“我和它”的关系;凡是灵魂可以相遇,彼此能产生强烈共鸣的,就是“我和你”的关系。书中有一句名言: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在相遇中,人与人相互走近,彼此真正地认识对方。这就是相遇哲学的精髓。相遇哲学是布伯独创的说法,它使人们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假象,引导人们向世界敞开怀抱,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事。
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以亲子关系为例,很多父母声称自己爱孩子,但对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不感兴趣,此时孩子就成为了父母表达爱的工具,他们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去面对孩子,以自己的本真拥抱孩子的本真,他们的关系就是动人的“我与你”的关系。爱情、友谊和同事关系,概莫能外。
相遇哲学主张,人和人之间不应有纷争,万事万物都应和谐自在,这样,世界才会呈现出它本真的模样。布伯的这些说法,和老子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谋而合。不得不说,布伯的关系哲学思想极具现代意义。近百年来,这一思想对世界人文社科领域,尤其是哲学、文学、心理学等领域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布伯发现,从工业大革命到现在,人类社会一直处于“我和它”的关系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竞争多于合作,成天尔虞我诈,互相利用,最后导致很多人都患上身心疾病,苦不堪言。布伯提醒我们: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已经将使人们的心灵越来越异化,最终受害的将会是人类自己。
现代人越来越孤独,究其原因是,现代人的交流模式出了大问题。交流分三种:自言自语式的交流、功利性的交流、真正的交流。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加速,人心变得功利且浮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社交应酬,很难产生深层次的交流。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些名言,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心理学家胡慎之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生活里有些夫妻交流时,大都在谈如何解决问题,却很少分享彼此的感受。缺少心灵深层次的交流,让很多夫妻渐行渐远,甚至离婚。说到底,交流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情感的问题。只有用心交流,才能消除彼此的隔阂,走进对方心里。无论是泰戈尔的话、鲁迅的话,还是胡慎之的话,说的都是灵魂交流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没了心与心的灵魂交流,一切都将变成交换和利用关系。
第二部分是我的感悟
今年我刚过三十岁,和妻子结婚三年,女儿出生已有五个月。我觉得自己的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很幸福,虽然一路走来也有风和雨,也有晴天和乌云,但我和妻子相互的感情一直很牢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把她看成“你”,所以也是我与妻子的相处之道,她会觉的我太爱她了,虽然我只是少对她指手画脚多让她做自己,麻烦她的时候征求她的意见并和她说谢谢,遇到困难给她建议让她自己抉择。在外人眼里可能觉的这对夫妻太见外了,但我觉得不仅不见外,而且让我们的爱情有了更多生长空间和活力。
这也不是说我和妻子的相处,我能一直会处在“我与你”的状态里,就像很多时候想法并不受到自己的控制,当我发觉自己处在“我与它”的状态里,我会告诉自己现在需要警惕自己言行,让自己度过不太理想的状态。
我们经常会提到“换位思考”,这种方法也是我经常用到的,所以我在生活经常有朋友找我咨询家庭及夫妻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