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是一本讲解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的书籍。这本书一共讲了四个部分,包括: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四个部分的逻辑覆盖了我们整个的教学过程,比如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是否具备逻辑性,我们授课的知识框架是否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教学课件是否按照逻辑展开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具备好的逻辑性。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我们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具备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的教师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这本书就向我们叙述了什么金字塔原理,并如何运用这个原理提高我们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1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揭示了人们理解事物时,最容易的理解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再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组织模式称为金字塔结构。也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由三到七个论据支持,这些论据本身也可以作为分论点来列明,被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下去,像金字塔一样。
金字塔结构中包含了两种逻辑关系: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纵向上是疑问和回答的关系。每一个论点都会引发读者的疑问,而下一层论点就是对这个疑问的回答。
横向联系:每一层的分论点应该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
举一个生活中的使用金字塔结构的小例子:
这样从上至下,每一层都是上一层疑问的回答,逻辑更清晰了。
2 教学中的金字塔原理
我也把金字塔原理用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如五年级信息技术的一节Scraino编程课——制作《饥饿的鲨鱼》游戏。
首先,我向学生提问:“你认为饥饿的鲨鱼这款游戏需要哪几个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出背景、角色、计分系统三个部分。再依次进行展开,背景是海底世界,角色是苹果、鲨鱼和螃蟹,另外有一个单独的计分系统。
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每个角色有哪一些功能,这一些功能该如何去具体的实现,用到了哪些指令积木。比如鲨鱼首先有初始化,有一个张嘴吃东西的动画效果,可以左右移动,还可以吃东西。初始化又包括方向、大小、位置的初始化。方向的初始化用到面向某个方向的积木等等。
这样循循渐进从上到下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展开,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游戏,也培养学生整体到部分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
3 其他
书中还提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界定问题、结构化分析、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组成金字塔和他人交流。这个过程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课程小项目的过程。
书中最后一篇还介绍了一些幻灯片演示技巧:理想的PPT是图表占90%,数字占10%。在进行演示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每次只演示一个论点
—论点应使用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标题性语言
—文字尽量简短,不要长篇大论
—使用简单的数字或词汇,并加以突出
—字号选择适中,直观简洁
—具有趣味性,包括演讲者本身、动画使用等
4 总结
总而言之,《金字塔原理》是一本不错的思维指导书,它指出了我们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并告诉我们如何去建立合理的金字塔思维结构。同时,也是一本有效的方法论书籍,能够培养思维逻辑,做到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