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程是小说阅读,昨晚我已经熟悉了课件,所以整体讲起来是比较流畅的。讲完之后,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讲的废话过多。尤其是在讲梳理情节高考如何考时,举的例子我把它展开了,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本来学生也上过这些内容,把小说情节展开也只不过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对于经历过高三一轮复习的学生来说,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
由于这个问题,我计划的内容并没有讲完。我的教学进度也要适当的加以改变,计划小说情节讲三节课的时间还得延长了。
虽然我对讲课内容比较熟悉,课堂过程流畅。但是说到学生的收获就很难评定了。摸着石头过河,好在有小伙伴们的互帮互助,所以讲课还算顺利。
今天继续听张老师讲周练试卷,发现自己脑海中的知识点真的太少了。方法技巧型的东西也太少了,所以讲试卷只是停留在表层。我这才发现,其实讲试卷是检验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只是对着试卷就答案来讲,是远远没办法满足高三学生的。
就论述类文本来讲,我还是沿用学生提问我解答疑惑的方式,就题目来讲是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学生手中已经有答案了,最关键的还是要告诉学生怎么答题,比如自己的答题方式,如何圈点勾画以及如何抓住关键句,这些都是讲试卷的重点。讲试卷做到精讲,能把知识点一节课的时间讲透是最好的。
经验丰富的老师,做了较多的高考卷就会很容易发现高考卷的规律,甚至对每一题如何设置都能够非常清楚。同时也更能够获得一些答题的技巧,比如高考选择题选A的也是非常少的,清楚高考老师的改分原则也可以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主要是明确三个选择题的考查内容
1、对关键句的理解,常见的错误方式一般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武断绝对。值得一提的是语文其实是一通百通,在文言文的第三个选择题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中也存在着这些问题。
另外在做这个选择题时,也要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比如范围词、程度词、代词等。另外就是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多个句子,有些会用到一些关联词,或表选择或表并列。
2、原文论述题,把握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适当的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课文,比如《劝学》、《六国论》,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议论文,非常值得一看。
这类题目,首先就是要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否匹配,有没有张冠李戴、其次是注意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议论文的结构也时有考查,论证一般情况是用递进和并列式,另外还有对比式的。然后整体的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总分、分总。
3、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及判断,这道题目做起来一定要具有宏观思维,不用拘泥于某一额字词或句子,而应该立足句子或文章整体。分析句子关系,看条件、原因和结论是否合理,同事也要根据原文内容能够做出适当的推断。
文言文阅读的知识要点
题型基本固定,三个选择题加两个翻译题,考查的内容也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1、文言断句。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功,答题步骤一般是找到不同点然后对比不同点,最后就是尽可能的利用自己的语法知识,从句式的角度来解题。
文言断句考查学生的积累,比如120个实词,包括名词和代词,当然还有一些专有名词。这些都是应该加强积累的。
其次要注意虚词。比如,句首的发语词、时间词关联词、叹词;句中的虚词,如于和而等;句尾的虚词,如也,邪、已、乎、哉等。
另外还要注意句中的一些固定搭配,固定的结构是不能分开的。
2、文学常识题。立足文本,向外迁移。如果能够很好的把学过课文中的文学常识积累到位的话,然后尽力向外迁移,相信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3、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高考中对原文内容的概括性话语一般不会出错,大部分是分析会出错,错误的类型基本和论述类文本第一题对关键句的考查误区类似、有曲解词意、弄错对象、弄错时间、弄错事件、无中生有、强加联系。
做文言文重在积累。平时注意总结分类归纳的话,那么才更有理自己把握升华内容。
4、文言翻译。分值设置有所变化,18年高考还有句意分2分关键词3分。19年只有关键点5分了,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得分难度更高,需要把握更多的知识点。
文言翻译的五字诀:留、换、调、删、补。有时候如果利用技巧也无法做出,可以适当的根据上下文来联想推断,也可根据语法知识来进行猜想。
不会反思就没有过去,不会计划就没有未来。刚进入高三很有可能会被学生带着跑,每日只剩下备课,不注重反思和计划是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一步步习新固旧,学习新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