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来到小区楼下,发现儿子正在楼下玩耍,见到我着急的拉着我去他的自行车筐里拿他的飞机玩具,说“妈妈,我要去和小朋友分享”,走到两个小朋友旁边我才明白原来是他想玩小朋友的水枪,想用飞机跟对方交换(这是他从绘本上学来的),在我的鼓励下羞涩的提出想要交换玩具的想法,可是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和他交换,看见他由渴望到失落的神情,我心底那个属于母亲的柔软席卷而来,一件童年的往事也涌上心头。我温柔的对儿子说,“既然小朋友不想跟你交换,那妈妈带你去买个水枪好不好?”儿子高兴的拉着我的手像超市走去,脚步也欢快的像路边被风摇曳的花儿。拿到新水枪的那种兴奋和快乐的表情在我们成年人的身上是很少见到的,虽然水枪只花了10块钱,但是属于童年的快乐是无价的,而且这种快乐一旦错过,长大之后是无法弥补的。我一直认为童年的快乐时光能滋养一个人一生的心灵,所以我不吝啬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给予我的孩子一切能够带给他快乐的事物,哪怕我们的生活还很拮据,我愿意花10块钱去买下属于孩子童年的快乐时光。
记得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跟妈妈提出想要买一个铅笔刀,妈妈毫不客气的说:“前两天刚给你买了一个,你怎么弄丢的?我现在没钱给你买”。小小的我也有自己的倔强:“我不是故意丢的,同学们都有,我也要有”,为此我还跟妈妈哭闹了一场。最终铅笔刀买没买成我不记得了,这件往事却在我的心里刻下的深深的印记。我知道,那时我们家生活很是拮据,妈妈省吃俭用供我们姐弟吃穿用度,可是如果那个时期花几毛钱买个铅笔刀给我对我们家现在的经济状况肯定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很多,可是我现在的经济压力不亚于二十多年前的妈妈,但是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去买下这份属于儿子的快乐时光,因为我知道快乐的反面是痛苦和悲伤,这对一个孩子成长造成的创伤往往是深不可测、无法估量的。
曾经看过一位心理学人士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总是依赖于照顾者的爱和生活环境来获得生理及心理的满足,从中获得勇气和对世界的信任等,这些童年的经历会在你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内化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这也可以理解我们所说的潜意识的一部分,伴随着你生活。如果你的童年经历带给你很大的创伤,这些伤痛就会在长大后我们遇到了“此情此景”时或者陷入回忆中时从潜意识里被触发到,然后感受到曾经的痛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我的童年虽然没有遭受过大的创伤,但是我认为父母不那么恰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对我的人生道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我的社交恐惧、自卑敏感、孤僻自我、隐忍偏执,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去疗愈自己,去做真正的改变,也许它们已经刻到我的骨子里、深入我的血液里。比如我的妈妈也很爱我,但是她总是给予她认为我应该需要的东西而从不考虑我真正需要的东西,她尽自己最大努力给我创造好的学习条件,但很少关怀我的精神需求,但是后者往往比前者对学习效果的推动力更大。
诗人纪伯伦说过,“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我不要我的孩子成为当今主流价值观追逐的贴有“聪明绝顶”、“多才多艺”“数学天才”等各种优秀标签的神童,我觉得那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那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一个可以随时那个炫耀的标本,哪怕这个孩子天生就有异于常人的天赋,那更应该培养他独立的人格。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高贵品质的生命个体。他可以成绩平平,但是一定要有积极正向的三观,当他理解到学习对于追求他想要得到的东西的重要性的时候,他自会奋力去读书;他可以调皮捣蛋,但是善良的品性能让他在帮助弱者的时候熠熠生辉;他可以不会写作文、不会弹钢琴,但是喜欢的篮球他可以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去练习投篮技巧、去锻炼身体协调性和运动爆发力;他可以没有阿迪耐克名牌傍身,但是对事物的分析和独到见解、对兴趣爱好的精进和专业程度同样会让他自信和潇洒;即使父母无法为他提供优越的经济条件,但是他的品性同样不会让他屈服于权贵而藐视正义和真理,面对喜欢的人,不会自卑也不会羞涩,勇敢的追求美好,自信的表达爱意,并且坦然接受对方给出的答案。
我的孩子不是属于我自己的,他是属于社会的,我也不会刻意把他培养成为精英,我只是希望用我有限的条件给他提供快乐,滋养他、浸润他,用我有限的学识和思维去引导他、感悟他,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呵护他、保护他,让他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去迎接未来人生的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