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我,换位思考——八月份大作业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通过听cctalk,,我从几位老师那学了很多干货!本人根据科学课教学实践,对教师、学生及教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变化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过分侧重于自己的表现,不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不会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等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教师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学生的需求上,改变了过去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感受的做法,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留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科学课中,教师让学生取一个指纹,大部分同学用胶带,有少数同学则用印泥、橡皮泥、墨水等。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批评哪位学生,而是让他们介绍了方法,并让全班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引发了思维的碰撞,从而深人思考,开阔思维,激发创新的欲望。 2.教师必须参与教学研究。在传统的教师角色界定中,教师只需按书本传授知识,无需研究创新。对教育科研仅停留在如何便捷地传授知识方面,认识较片面、肤浅。随着新课程在学校的逐渐实施,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全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新课程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单向的灌输做法,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重视课程的生成性、体验性,从而迫使小学教师从被动的传授者走上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要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中面对课本中诸多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整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当学生面对众多问题时,我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研究解决。
课程改革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识对走进新课程的作用,也真切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实施没有既成的模式和预成的教案,确实需要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教育科研的目的与价值,是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真诚地投入,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我应把教育科研视为教师的一种需要、一种手段和方式。 3.在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充满民主精神和爱心,体现人本主义精神。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的角色,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无法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定位发生扭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研究者转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同时受到激励和鞭策,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拓宽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对怎样比较出水多少方法的讨论、用哪些方法观察我们身体内部结构、怎样设计一辆既结实美观又能跑的远的纸车等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敢于奇思妙想。只有在爱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教师对学生应不偏爱与溺爱,不迁就和姑息;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爱学乐学。
二、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课外,亲身实践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动手实验、寻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如何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小学科学课程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依靠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前提是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在教学中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新技术、社会的联系,与学生身边有关事物与现象的联系,从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上除了知识技能以外,还关注学生与社会有关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即由过去的以讲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为主,发展到更关注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入了许多环保、资源、生态、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同时,还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作业,练习,考试,发展到比较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动手实践。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实验教学是这一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教师比较重视提出问题,创设各种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做,从中学到东西,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3.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
科学课上我亲自养蚕,教科版(老版)三年级教材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整个单元都是有关蚕的内容,由于我们生活在北方,学生接触不到蚕,也很少看到蚕,我就从网上购了一批蚁蚕,为了让学生能看到实物,把它们精心的养起来,首要条件是找到蚕的食物来源——桑叶,有桑树的地方很少,我挖空心思,跑遍大街小巷,到处寻觅,终于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两颗桑树,食物问题解决了,就等蚕宝宝邮到家了,季节还得选好,还得桑树的叶子长够大,要不跟快递一起邮过来的桑叶不够蚕宝宝吃的,食物不充足耽误蚕宝宝的生长速度,蚕对桑叶的要求还很高,需要新鲜的,叶面上没有水的,没有腐败的老叶,于是我精心选好叶子,采回家,把它们放到冰箱的保鲜层里,每当给蚕宝宝喂食时,先从冰箱把桑叶拿出来,晾一会,擦去表面的水珠,然后把既干净又新鲜的叶子给蚕宝宝吃,看着蚕宝宝吃着鲜嫩可口的桑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蚕宝宝吃得很多长得也很快每天喂食四至六次,还要及时清理粪便,蚁蚕的身体很细小柔弱,清扫时需要用羽毛或干净的毛笔轻轻的盒外的干净纸上,以便清理。蚕吃桑叶时用他的三对胸足抓紧桑叶像咱们人吃西瓜一样,大吃一顿,就吃出半弧形的桑叶。蚕每隔六七天就蜕一次皮,在蚕的生长过程中,在蚕结茧前共蚕眠了四次,如果包括变蛹前一共五次。最后作茧自缚了。结完茧就变成蛹了,接着蛹羽化成蚕蛾,共活约30天。为了能上好这一单元的课我付出了努力,顶着烈日去给蚕宝宝采桑叶,隔上几天就去采摘一次。孩子们也得到了收获!我的付出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