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校之后很久,我其实都没有很专注的去读一些书,其中既有俗事缠身的原因,也有觉着读书可能更多是一种消遣和精神食粮,于具体的应用,像是工作关系,家庭关系,投资管理等等,并没有很大的用处。直到近来碰见一些问题,于书中有所得,才始明白精神食粮的意义所在。如果说读书是与作者的精神交流,那倘若只是一人言,未免有些无趣,故而每读完一本书,或摘抄,或备注,习惯于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十分惬意。《文心》便是在研习写作的过程中发现的一本好书,留下一些心得,以便自己以后参考吧。
生活与写作
写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大凡物有不平则鸣,而人为万物之长,对于自己的生活,感情,所见所闻,有所留恋和感慨,因而成文。作文,还原到最本质,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是借着主题,将自己平素想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出来。
*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知与情与意
明白了为什么而写作,那么要把一篇文章写好,或者说,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说的清楚,说的明白,首先要认清目标,即你的文章打算给谁来看。然后分清你想表达的,是传授一个知识,或者表达一种情绪,或者提倡一些行动,又或者是三者的综合。换句话说,是知,是情,还是意。总结一下,明确两点:
- 给谁看?
-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触发,写作的源泉
那么写作的话题从哪里来?从《成为作家》到《文心》到讲座分享,均提到了这样一个概念:
你所写的,即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脑海中每个电光火石的想法,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Todo list,它就是你写作的话题。
而所谓的触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它须得是新鲜的,是属于你自己的,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
腹稿
提到写作,我所接触的有两个流派:一者所谓流畅写作,又名创意写作,是《成为作家》中所提倡的,即当无意识更多的主导你的思维的时候,譬如清晨醒来,譬如冥想刚刚结束,即开始追随脑中所想,以笔端收集灵感;二者以《文心》为代表的写作,主张脑海中有所话题时,追问自己三个问题,打好文章组织的腹稿,如下:
-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
- 这个中心意旨在我们意念中怎么来的呢?(时间轴?场景切换?)
- 这项材料有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他们之间的顺序又该如何安排呢?
两者我都有实践,窃以为,前者更适合捕捉灵感和写作的素材,后者则更适合于对既定话题做展开和研究。
避免三大语病
经过之前的数步之后,对于所写内容,如果能够避免三大常见语病,则至少,我们能够把心里的话说明白了:
- 用词,用语不当
- 意义的缺略和累赘
- 意义不连贯,前后欠缺照应
而这些,都需要在平素的思想习惯和语言习惯中留意。
印象:生动的表达
这里给我的启发是,平白的叙述大多人都会,难点在于注重印象的描写,把自己抽象的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都是随时随刻的观察和收集积攒的功夫。
字,词和句
细在的功夫,如果开始推敲文章中的每一点,那么有一些习惯要养成:
- 每碰到一些词,联想与之相近的词,形成一个串系。
- 将同一串中的词,细加比较其使用范围,语气等。
- 有未解时则翻阅词典,每用一个词,则在自己心中的词典内考量
其他诸如句内,句间的音节搭配等等,不一而足,单字随不同的语境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总结
无论读书或者写作,其最终作用在于改进生活,即所读,所写的内容,对自己和生活产生了哪些改变,要与生活打成一片。而学习不在乎于场所,在乎于自己,任何科目,整个社会,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 所谓知识的学习,紧要的在于学习了各种科目之后,是否真能充实自己,是否能随时为自己所享用。把行动和看书打成一片,把图书馆认为是精神的食粮,这才能收到莫大的实惠。
- 对于写作既已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就该让写作的技能永远为自己服务,用 创作的态度去对付,忠于自己,决不肯有半点的随便。
- 对于某一门功课既已做的差不多了,就该离了这门功课的立场来考核自己,看整个生活是否因而改进了多少。
其他
- 翻译英文,也是练习作文的一种
- 读书笔记,一要精简,二要以议论文的态度来写,可以使归纳,可以是感想,也可以举例论证。
- 读书的语音语调,写作的匀称合式,都是可以再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