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内向就是我的标签。总是有人语重心长的跟我讲:别老是自己一个人待着,出去跟人交流。看人家xxx,一群伙伴多骄傲自在。
我也常常痛苦,人一多我就呆不下去,宁愿自己一个人默默的看书、看剧、思考。看到一大群人在那边气氛热烈,我就觉得自己是局外人、格格不入。曾经尝试过的,事前准备了各种聊的起来的话题、看了各种段子。聊是聊的下去的,等聚会结束,什么感觉呢?
就是累、心里空荡荡的,好像好多能量都付出去了一样。可是看到那些被称为“外向”的孩子,一脸兴奋,一副“还可以再聊五百年”的脸。心里的那个酸爽啊。
我心里默默谴责自己,真是不争气,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讨人喜欢……越痛苦就越像鸵鸟,内心冲突的很。
可内向的我就活该痛苦吗?在外向人的世界里,我们就是失败者吗?
可能是因为这个,阴差阳错大学学了心理学。本来的意愿是设计,这种表现自我的学科正是我喜欢的。
有一天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国外讨论内外向的书。很受震撼。
假如绝对内向与绝对外向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段,我们大多数人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内向与外向都是正常的,只是事物的一样属性。
Ⅰ内外向的能量来自哪里?
正如我们常见的,外向者是从与人的交流中获得能量的补给。假如让一个外向的人单独待着,那感觉估计就像要了命。换句话说,与人交朋友,与人交流,本身就是他们赖以生存、获得快乐的途径。
内向的人则与此相反,只有独处的时候,没有外界打扰的时候,他们是获得能量的时间。与人交流,与世界打交道,则需要付出能量去应对。所以当你看到一个本身内向的人在社交场所看起来没有精力,不要奇怪,只是他的精力不够应对了。
Ⅱ 内外向的优缺之处
世界是相对的。
与许多外向者甚至内向者本身对内向的误解不同,实际上很多有所成就的人在私下里都是内向腼腆的人。
这些内向者花费更多时间与自己相处、思考。有所成就时就会找出方式、花费能量,向公众解答。
内外向只是一种面对世界与自我的方式。
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抛却偏见,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能更好的与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