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里的幺女,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疼爱看起来总是多于哥哥姐姐,在家里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我的生活费也从来没有缺过一分一毛,这便导致了我从小到大一直没有金钱观念。钱对我来说,不会缺,够用,有余额。于是,我便从未在乎过一些小钱,几块到几十块,从不放在心上,直到我亲眼见证了别人的金钱观 ,父母的省钱史,反思自己的赚钱与省钱经历后,方知一分一毛到手的艰辛,一分一毛背后的故事。
一
室友是个“财迷”,这是我以前的印象。她会计较每样东西上升的价格,她会挑便宜量多的时候屯货,她会在抢到几毛红包的时候雀跃不已,她会在乎每人欠她的每一分钱,她,不会让自己吃关于金钱的一点点亏。
在班上印的资料,她缺少一点点时,坚决拒绝支付缺少的那点钱,一张张地数着页数,加减乘除,扣除自己不该支付的部分,让人尴尬不已。依我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计较这一点,这并非显得自己的大度,相反,映衬了自己的随波逐流。
这个社会,缺少的正是这种“斤斤计较”的精神。由于太多像我这样容易妥协的人,才让很多本该坚持的权利,精神,逐渐淹没在所谓的大众认知里,毫无新意。
二
父母已年过五旬,为了供给我读书,背井离乡,踏上外出务工的道路,在工地,干着最辛苦的体力活儿。我虽明白他们做事的辛苦,却仍没有过具体的感悟。
因为工程亏损,包工头破产,无法支付工资,意味着他们一年辛苦的血汗钱成了水漂,母亲哭红了双眼,父亲深锁着眉头,看着他们年迈的背影,日渐沧桑的面容,我终于明白了钱为何物,终于懂得挣钱的辛苦。
父亲无意间说到他们转车时,住的旅店很冷,随意地问起,才知道他们为了省钱,竟然住的是十几块钱的“旅店”,我难以想象,在北方零下的寒冬里,父母在那样的环境中,该是怎样彻骨的寒冷,我也懂了,母亲为何买菜时在几毛几块的价格里,讨价还价,选了又选,只因为,每一分钱,都是用血汗换来的。
三
小时候,我是挣过钱的。
在农村,有很多野生药材可以换钱,如蕨苔,梁蒿(俗名),我们在放牛的同时,也在草丛荆棘中,寻着他们,拿去换钱。满手的伤口,甚至是脸上也挂满了痕迹,当时,并未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好玩儿,哪怕只是得几块钱而已。
后来才明白,每一分钱啊,其实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
四
北京,这座令人向往的城,却给我留下了冰冷的第一印象。
我的第一次北京之夜,是在北京南站孤独的天桥上,一夜未眠。当时,我们几个人,揣着大学入学通知书,途径这座城时,因为高昂的住宿费,我们选择了流浪 。那时才明白,如果经济够好,我们便能潇洒一下,不至于如此凄惨,唯有苦笑那句段子,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果真如此。
经历种种,才明白了钱的不易。哪怕只是一分钱,也有它独特的意义,付出的艰辛,全凝聚在它的身上,歌谣里的小女孩在马路边捡了一分钱,交给了警察叔叔,这不是玛丽苏的天真,而是懂得每一分钱的不易,大赞。
珍惜每一分钱,感悟更多生活美的中真谛,恒念钱之不易,于心灵处更多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