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人甲向另一人乙要个东西,乙没有,甲来了一句:“有钱人就爱装穷!”乙好像过意不去,拿出了另外一个东西,甲又来了一句:“有钱人就爱炫富!”当然两人是朋友,那些是玩笑话。玩笑话,不玩笑。
有钱人就爱装穷,有钱人就爱炫富。
对吗?当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就剩柴米油盐酱和茶?醋都被吃了,都是酸葡萄。
你觉得的装穷,可能是人家一贯的风格;你觉得的炫富,可能是他生活的必需品。
总以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永无进步。
记得大学趁周末和舍友去爬华山,一路上总有个“艺术男”(他的头发比较长,并且有些卷,那个时候这样子的发型一般人没有,挽着裤脚,一高一低……所以我就先入为主地这样叫了)时快时慢,跟我们相差不多,后来趁着他在我们上游洗袜子的时候,我们上去搭讪,一问,学生,一问,山大!当时我感觉特亲切,提高嗓门又重复了一遍:“山大?”“嗯,”他轻轻哼了声,“山东大学。”嗯,立刻热情下降不少:不是山西大学。现在想来自己当时也挺局限的:因为我是山西人——我脑袋里的山大是山西大学,全然忘了其实外面的山大就是山东大学。不过两秒钟后,我又继续肃然起敬了:能考山东大学,得多高的分数啊!(又是先入为主,大学里有些专业,可能分数一般)。然后又继续发问,类似于你怎么没长成山东大汉的模样?(再次想当然),他愣了:“我是河北人。”当时我已经被这些消息雷得外焦里嫩了:一个家在河北的艺术男考上了山东大学与我们相遇在陕西华山……啊哈哈哈,回去有得聊了。那个时候不会想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碰到和自己想得不一样的东西,就是记下来,而记下来的目的就是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能说:“我也有个……”
我竟然想当然地活了这么大,感谢。
今天早上上班,一个小孩子在校门口哭,边哭边说:“我不去学校。”估计哭了有一会儿了,他妈妈已经不耐烦地开始掐着娃的脸:“昨天玩得美了吧!今天还想玩?没写就没写,去!”孩子拽着妈妈衣服不撒手,“你去和我老师说,你送我进去。”妈妈被拽着走不了,只得拉着他往前又走了几步,但是也没走到教室里去,撒了手:“你自己去,去跟老师说。”孩子见让妈妈帮着背锅没希望了,只好一步三回头地边抽泣着边走向了教室。要是以前的我见到这个场景,会觉得妈妈的做法虽然比较粗暴,但是可行,孩子,你得学会为自己负责,对于一些“孩子若是忘带课本,你就不要给他送,他被批评一次,以后就长记性了”这样的说法,我以前是很赞同的,现在,我有了一点不同的想法:想让孩子学会负责的初心是好的,家长推卸责任的前提是你自己尽到了责任。你有没有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提醒孩子?很多家长都是向着空气喊:“你怎么还不写作业?”对你的孩子,你知道他的个性吗?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过目不忘,还有些人阅读障碍,你能把他们放在普通小学用相同的方法教一遍吗?那为什么听了别人“有用”的方法,就直接用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外衣下虐待的真相,究竟会养大一个什么?
想起4.2号我和姑娘去外面玩,姑娘边走边问我:“你猜我作业完了吗?”“肯定完了!你每次一放学就写作业,写得又对又快的。”“不是,我们没有作业!”“真好,不过,就算是有作业,你也肯定早早做完了。”这样的对话常见吗?我们常见的是这样的版本:“作业写完了吗?”“今天没作业。”“没作业自己也不知道去复习一下?这孩子就是不知道主动学……”可能在低年级,家长还会对孩子没作业没动作不发表评论,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是高年级了,家长回家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基本都成了口头禅了,而孩子听到这个的感觉,就像一个家庭主妇被回家的老公天天问:“饭做好了吗?”一个老公被老婆天天问:“工资涨了吗?”一个员工被老板天天问:“工作做好了吗?”很烦人是不是?那你干嘛还天天这样做?
同理心很重要,但是同理心≠用我的想法来想你,毕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和事。小心先入为主,小心随大流,警惕自己的口头禅,它可能暴露了你的潜意识,不要唠叨别人,唠叨,就像汽车碾过地上的水坑时溅起的水花,毫无美感,避之不及。喜欢这样做的人,我称他为——溅人。
一起同行,各自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