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忠于自己会怎样?
在工作五年时间时,也就是在27岁之前,
未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概念的。
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
在读书阶段,目标就是考大学,对于一个从乡下出来的孩子,考大学是公认的唯一出路。
至于有哪些大学,考哪些大学,有什么专业,适合什么专业,这些都是无从可知的,最多在高三那一年,才知道山东省内比较厉害的几所大学,朦胧中选了一个山大作为目标,却是名落孙山。
这就是自己读书阶段时的自己。
等辗转大学毕了业,开始工作的时候,唯有的价值观就是赚钱,哪个工作钱多,面试哪家,却未曾考虑自己适合不适合这件事,恰恰也是今后最重要的价值因素。
等毕业了,工作了五年时间后,人生跌入了谷底,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以往浑浑噩噩,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引路人,更没有指明灯,自己也未觉醒,就这样摸着石头过了河,随波逐流的过完了以往。
自从人生跌入低谷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人生意义,探索个人的人生,也就是在这时候开始了人生觉醒。当然这是在阅读了相关书籍之后的感悟和觉醒,尤其是读完《内向高敏者》《中年觉醒》《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等智慧类书籍之后,意识到我的人生应该顺应我的性格,找寻到自己,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做的事情。
当我读到苏轼在杭州任职通判的遭遇时,能体会到他的无奈和感触。苏轼是王安石新政的反对派代表人物,他在杭州任职通判时,看到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而他要作为官员,签判百姓不上交钱粮的判书。作为新政的反对者,却要对新政的实施效果负责,这是多么可笑的笑话,却发生在苏轼的身上,他这样一个刚强独立的人,却无可奈何的来执行新政,每当这位通判,落笔时几乎没有一次不是热泪盈眶,隐隐作痛的良心,总是汩汩泣血。
他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违背着自己性格,他也无不羡慕朝堂之外的生活,深悔自己当年无端放弃家乡的田园生活,如果他追随自己的本性,那会是怎么样的人生?我们无从假使,或许是这官场成就了苏轼这一生业绩,凸现了他的人生品质,也或许是这官场打磨了这块璞玉,让他更光彩照人。
历史留给我们的永远都是经验,当下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的人生,借鉴古人的经验,指引我们当下的人生,不留遗憾的过完一生,珍惜当下的每时每刻,向内审视,找到我们自己,成为我们自己,忠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