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终于结束了,下午准备进行试卷讲评。昨天在考试的过程中看了期中考试的卷子,卷子的难度有些超出我的想象,因为是高一的学生,以为不会考的太难,再加上这一学期地理每周只安排了两节课,所以我们最后两个周是加了一节课才勉强把知识点讲完,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讲题的时间很少,所以担心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今天试题不提前公布答案,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得出答案,没有异议的题目之间过,有异议的题目则让学生讲解分析思路。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所以在课件上也把合作学习和解释分析做了相应的要求。
对合作学习:
学生合作以一排位子三个同学为一组,这几年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组合作是一种用的比较多也是很多教育专家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在之前的小组合作中往往存在的问题就是小组内人太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人太多,难以进行讨论,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学生凑到一起闲聊、打闹,本来是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环节,结果却成白白浪费了时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这一次要求的组内人数比较少,这样学生之间能够交流的好一些。
下午第三节课先是在15班上的课,因为课前强调不足,虽然是三个人的小组,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很好的端正态度,依然存在着嬉笑打闹的问题。所以第四节课到十六班上课的时候,讨论前,先把进行这样学习的必要性给学生讲了一下,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家从文字材料和图片图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另外大家都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相应的自律能力,应该将精力投入到讨论中,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不会让时间白白浪费。这样一番话后我发现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16班那种嬉笑打闹的问题就相对少一些,但是在讨论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三位同学有的时候是两位在讨论,把一位凉在一边,有一些是三个人相互都不讨论,这里面应该一方面是有惰性存在,一方面是三个答案一致,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同学关系的问题,对这样的同学也进行了要求和指正。
对分析解释:
要求要说明理由,语言要简练,用地理的语言,描述要准确。
之所以做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以前的课堂提问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在描述地理问题的时候语言特别繁琐,难以描述到重点上去,浪费了很多时间,也没有解释清楚问题。另外语言不准确,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学科的语言,特别是一些概念性、理论性的东西都是有自己学科的专有名词的,很多时候,学生总是觉得似是而非,说个差不多就行,长期以往对学科思维的形成也会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要求,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地理概念和理论,并能够准确的表达。
从课堂进行中,发现了学生的一些优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在对自己的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从优点来看,学生的思维有时候真的是超出教师的常有观点的。譬如在分析7、8题时,学生在计算不属于10月8号的范围时用的方法的确还是很多样的,有的同学是根据题中给的北京时间计算出地方时12:00对应的经线,然后找12:00对面的经线——即0:00时刻所对应的经线;有一位同学是直接计算了180°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根据时间判断的;当然也有同学直接计算0:00时刻所对应的经线来进行计算,这对学生的思维包括对我的思维其实都是一种启发。在十六班讲课的时候,还有一位同学直接根据北京时间计算了十二区的区时,更好的减少了计算量,使题目变得更加简单。当然这也说明这位同学对知识的理解也是非常透彻的。
另外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学生存在的知识上的问题,在一个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问题上,15班连续三位同学都用了同一个错误的方法,包括一位之前因为生病休学的同学,这样的讲解能够让我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加以改正。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让我体会到教学的一些快乐,和学生的交流和相处似乎也更加融洽一些,这样的课堂相对于只是教师再讲,学生在听的课堂,可能真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交流。
存在的问题是:
课堂参与度不够。两个班出现的问题都是就几个同学在讲解,其他同学都只充当了听的角色。而我在15班鼓励学生的语言描述也太过于繁琐,却没有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意思,本来打算好要用培养讲述的能力的角度来鼓励学生,但是表达的却不好。所以到了十六班的时候,我对学生说:不光听别人讲,也要讲给别人听。一个学生站起来先说了一句“我可能讲不对”,我先鼓励了他,结果他讲的非常正确,班里的同学也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有同学的鼓励和认可,也许以后的课堂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吧。
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设计课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地理这门学科,也让自己真正喜欢教学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