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听上去不是那么重要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概念:情绪。情绪相交于个人能力、责任感而言就有点微不足道,甚至还有点小儿科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都低估了情绪的作用。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裸辞了,或者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因为他们没有责任心吗,还是因为太任性了?
也许都不是,组织行为学给出的答案是这或许与情绪有关。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的时候,他们的情绪会比较低落。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发奖状或者大会上的公开表扬来激励员工继续努力工作。但是,现在这些措施越来越不灵了,甚至连发奖金,加工资这些激励手段都不能带来长久的影响,或者根本就毫无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这些措施根本就没有能够改变情绪的变化。
一般认为情绪是一种感受,当产生情绪波动的时候,或者说当一个人开始情绪化的时候,通常会让他冷静下来,让他自己平复情绪。组织行为学认为情绪是一种资源,就跟能源一样,不能平复,只能补充。
哈佛大学有一位教授叫霍布福尔,他在1988年的时候提出,人们总是在积极的保护和构建他们认为宝贵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物质,情绪,社会关系等等。
霍布福尔说,情绪和金钱一样是一种资源,当你保持专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还需要集中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这时候就需要调动你的情绪资源。
对于任何资源的损失,我们在潜意识中都会将其看作是一种威胁,如果资源损失的太快,身体就会产生应激反应来避免损失。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裸辞”、“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是这种情绪资源耗竭时潜意识进行自我保护的结果,霍布福尔这套理论叫做资源保存理论。
既然是资源,对每一个人而言,一定时期内其总量总是有限的。用完了就需要补充,就像汽车没油了需要加油一样,所以在使用的过程我们需要更好的把控。
举个例子,乔布斯每次开苹果发布会的时候,总是一身牛仔裤,黑色高领衫,很多企业家认为这是时尚,是潮流,其实是因为乔布斯懒得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不想把情绪资源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2015年到2016年间,哈佛大学的几个课题组通过研究提出了新的洞察。当工作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时候,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并不能弥补个体情绪资源的损耗。身体就好像一个漏斗,上面在进水,下面在漏水,特别是在漏水速度大于进水速度的时候,漏洞中水的存量几乎可以忽略。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员工工作的时候喜欢在卫生间抽烟,或者在走廊里闲聊。这并不是在偷懒,而是更换一下工作环境,放松一下身体,在积蓄自身的情绪资源。
说了这么多,组织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员工保持稳定的情绪,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呢?
组织行为学发现,至少有三条路径可以帮助个体补充情绪资源。
1.用生理资源来弥补情绪资源的损耗,比如健身、睡觉;
2.强迫大脑跳出目前的工作情景,比如冥想、发呆;
3.用亲密关系来补充情绪资源,比如友情、亲情、爱情。
对组织而言,发动员工健身、运动、冥想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且效率很低,远不如第3种效果来得好。
组织的领导者在明白情绪对员工的重要性之后,应该将其当做一个重要因素,纳入到管理的范畴。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企业都是大开间工作,这样可以促进交流,但是有些公司却设置免打扰的隔间,为的就是方便员工更加专注的工作,防止无谓的交流,耗尽他们宝贵的情绪资源。
组织最大的成本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员工最大的浪费是未经管控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