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美满的一对伉俪,天作之合的一对伴侣,青州十年后,婚姻生活出现了诸多状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吗?当然不会。
他们算是志同道合的一对夫妻结合了,虽然感情上发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却并不足以致使感情破裂。赵明诚在莱州担任知州三年后,调任到淄州做知州。一方面关心政务,另一方面继续坚持着收藏金石字画的爱好。某日在一户人家寻得一幅白居易手书的佛经真迹,迫切与爱妻分享此份喜悦,打马风尘,欣喜归家,未尝歇息,一同欣赏品鉴此真迹至二更天。可见夫妻俩对于文物收藏品鉴如痴如醉,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俩人仍恩爱有加。这时,一场浩大的政治动乱正蠢蠢欲动。
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还主要集中在汴京一带。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夫妇。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事发表了看法:“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宋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需守丁忧,赵明诚回江宁奔丧,李清照留守青州守护文物。这年的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凡十余间文物,皆为灰烬矣,历经劫难,李清照来到了江宁,夫妻俩得以团聚。
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江宁又正处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便任命赵明诚为江宁知府。李清照忧心国家,心系亲人,错认他乡是故乡。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健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李清照在江宁踏雪登楼,写词作诗,《临江仙》由此而来:“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早已不是以前“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李清照风格了,反倒像一首不平则鸣的作品,亡国的苦痛郁郁在心怀难释。
在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饱受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李清照不再吟风弄月,怀念儿女情长,诗词之中不但有优柔阔绰的婉约之情,且有金刚怒目的雄壮之气。针对杜牧的诗《题乌江亭》“胜败乃兵家常事,悲喜乃人之常情。”,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奋笔疾书,写下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句之时,在她强烈抨击当朝懦弱逃窜之时,她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之徒,而这个人不是他人,正是与自己相濡以沫的丈夫。
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御营统制官王亦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手下李谟得知了这个消息,火急火燎地告诉赵明诚,恰巧赵明诚在这时收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他以此推托自己不应再管江宁之事。李谟只好自己率兵部署防患于未然。果不其然,王亦在天庆城放火起事。亏得李谟早有准备,王亦等人灰溜溜地从南门逃窜。成功遏制乱兵后,李谟准备向赵明诚禀告此事,却意外发现赵明诚和两个江宁高官昨晚已从城楼悬下绳索逃走了。
这么一对模范夫妻,在生死关头之刻,赵明诚却做了临阵脱逃的小人,弃城而逃。不过他得到了朝廷的惩罚,被罢免了官职。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赵明诚,他们决定解甲归田,去江西的赣江之江过隐居生活。却在半路上安徽池阳受到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按照宋代的官制规定,官员在任职前要觐见皇上。赵明诚离开李清照前往建康觐见宋高宗,不料,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赵明诚在建康城因热得疟疾,李清照乘舟疾驰,飞奔相见。八月,赵明诚重病不起,起笔绝命书,撒手而去,终年四十九岁。
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后不久,写有一首《孤雁儿》怀念追念赵明诚。“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一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神仙眷侣从此劳燕分飞,阴阳相隔,面对时局动荡的岁月,一位年近天命的孤苦才女,该怎样生活呢?赵明诚遗留的金石文物的命运又将怎样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