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吵架,尤其是夫妻吵架,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不再基于事实,而是基于吵架当时能够找到的记忆,目的是我要赢,记忆开始扭曲,为了赢的目标,靠近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个方向!
《纽约时报》刊发过电影人埃洛·莫里斯撰写的一系列关于错觉的文章。莫里斯引用了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的观点,称人类倾向于进行“动机性推理”。或者按照邓宁本人的说法,“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当意外发生时,我们会寻求解释。这种期望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即便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重要。有一项研究是先让参与者以为研究人员要考查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解决变位词问题的能力。测验的同时会播放一段电话录音,干扰参与者的注意力。部分参与者只听一方通话内容,其他参与者则能听到通话双方的完整交流。参与者们努力排除电话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和变位词上,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研究的主题其实是那通电话会如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结果显示,只听一方通话要比听双方通话更能分散人的注意力。那些只听到部分通话内容的人,过后能更好地回忆起无意间听到的通话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那些只听一方通话的人拼命强迫自己推测没听到的那部分通话内容,好拼凑出一段完整的叙事。我们认为,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公共场合用手机打电话会特别遭人厌烦——因为别人听到的都是单方的通话。同时它也证明,人会想方设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诠释身边发生的事情。
这种人的本能特性,会导致一直产生错觉,学会了的错觉,我懂了的错觉。
比如,道理都懂,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没有反思,懂了是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