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给学生写评语,虽然好多学生,我还是想给每一个孩子都写一点,因为我想着每个学生都想知道老师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认识(就象我们有时也想知道上级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无关他律,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都想获得周围的肯定)。很多学生我都写到"以这个姿态持续努力,我会在不远的远方等你"这样的学句,不会再写"未来"此等词语。因为我好像越来越认识到"坚持当下的每一小步"的意义,而越不关心未来是什么样。 每天晚上我都坚持读一会书,《曾国藩》(上、中、下)我看到了时代变换时的儒家智士的坚守与脊梁。《李清照》与《纳兰词》体会到词人的精神的孤独,一种高于世事的心境与追求。《达尔文传》与《达尔文回忆录》颠覆传统的进化论观的完整的形成历程及一个伟大科学家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其中吸收了好多以前没有注意的观点。《科学革命的结构》读的很慢很难,说到最后是一个哲学的观点:科学发展的实质是认识论世界观的改变,是视野和思考方式的改变。《儿童的人格教育》我认识到做专业教育的价值和方法:教育学要通过心理学才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和领悟"自卑而超越"的内涵,而并非阿德勒的解释。这些思想都在一个个寂寞的夜晚一点点浸润到我的头脑,然而却发现越读知道的越少。少则少了,每天给自己一点目标,每天走一小步,不关心远方在哪里,我却知道我在走着……
跟着读《论语》,每次都有一点感悟,心逐渐的明亮了起来,也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更通透了,正窃喜之时,偶听严老师和佳哲的对话,才发觉这一老一少早比我领悟之先和之深,顿觉这喜只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知"了,"行"的却不好,初一的课虽流畅却没有带入更高境界,初二的部分学生仍是游离于学科之外。思其原因,一是没能精益求精的准备好的课程,二是没能沉醉于课程中,课程没有与孩子及我的生命打通,三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关系,没能及时细跟进 ,导致常规教学环节有漏洞。
怎么做呢?
不带情绪只解决问题。每天走小步,天天都坚持,不问远方,只看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