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虚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是我心目中很典型的古代文人作品。他们在赶路或冶游途中,偶遇美景,遂欣然作诗咏之,或作画记之,兼抒情或感物。
这首《行香子》是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外出巡查经过七里滩时所作。七里滩就是当年东汉严子陵垂钓的地方,为富春江流经桐庐的河段,风景自然是美妙不过。
第一段,完完全全的写景。小船轻盈,双桨挥起如惊鸿展翅。远处水天清明一色,近看江面波平如镜、清透见底。鱼儿时而从镜子般的水面跃起,而水边的沙洲,轻烟渺渺,白鹭迅疾飞过,一触即走。
其中,“鹭点烟汀”里的“点”字我觉得用得超好。网上另有解释,说是远望白鹭像一个个小白点,但我更偏向于将其理解成动词,就是白鹭很快速地落到沙洲上,又迅速飞起。这样整个画面里的鱼和鸟就都有了很活泼的动态美,和前面的“水天清、影湛波平”描写的宁静的富春江,形成一个既安宁又生机盎然的气氛。
而最后一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简直又好看又聪明。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一样,把不同时段、场景下的江景以三个短语叠加在一起,着一“过”字,让人感觉船在移动,同时眼前的画面一幅一幅切换。“沙溪”也许是水底或岸边的沙子被水流带起的样子,故曰“急”;“霜溪”是早晨笼罩了一层轻霜、水面清寒的样子,故曰“冷”;“月溪”是晚上月色如银照耀的样子,故曰“明”。仅用十个字,就写透三幅场景,且写得这样美,真是聪明了得。
写完了景,就要开始抒情了。第二片,用一句山景带出之后的感叹。“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说眼前的山,纵看成重重叠叠之势,像泼墨山水,深浅不一。而横看则为曲曲折折之态,如一丈屏风,蜿蜒逶迤。
然后他想到了些什么。“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讲的是东汉严子陵隐居富春江边垂钓的故事。但是他说“虚老严陵”,明摆着是不认同的。有说法认为严子陵拒绝当官,并不是真正的渴望隐居,而是为了清高的虚名故作姿态而已。可见苏轼应该也是认同这个说法。所以他才说,严子陵在这里隐居,是白白浪费了年华,是谓“虚老”。而严子陵和光武帝刘秀怀揣各自的美梦,到头来也不过一场空。帝王将相,或许也不过“今古虚名”罢了。
想到这里,抬望眼,只见“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延伸向远方的山绵延不绝,被层云笼罩的山头隐隐缭乱,拂晓时分的山郁郁葱葱、青翠欲滴。
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他并没有明说自己有什么想法。他的思绪,或许就这样随着眼波,随着山水,就这样远远飘去了。
正如我们的山水画和我们的诗词,诗画有尽而意无穷。
有时候想想,这和现代人看见美景,拍下照片,加几句感慨或评论发朋友圈,其实有点像。
只不过,现在的人总是很匆忙。看得快,拍得快,朋友圈匆匆一发,下一秒立马查看点赞和评论。究竟自己看到了、记住了、体会了多少景色,可能很少人在意。我们似乎也没有时间(或者一种能力或一份心情)把自己的感想好好地、认真地去表达、去记取。
所以我又要羡慕几千年前的人了。舟行水慢,日升月落。眼前美景缓缓移动,细细将其付之诗画,传颂世代。将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慢慢地、一帧一帧地,好好地刻在脑海。
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