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到过傅老引用西方的名言:“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n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几者之间是一种连锁关系。也就是说命运最开始是由观念导致的。而学习历史,看古人如何看待为人、处事、修身、习性的,我们也会受到启发,从而给我们方向。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这本书比起原著要通俗易懂的多,其中,“知止而后有定”是这样解释的:大学是教育机构,所以要由“知”入手;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再努力去“行”;修身实践到完美的程度,则是一生的事。“知止”是知道目标何在,然后才有“定、静、安、虑、得”这五个步骤。最后的“得”,依然是指领悟目标的价值而言。因此,前面的“知”是学习所知,后面的“得”才是自己的心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孟子.离娄下》) 求学未到“自得之”的阶段,很难引发实践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想把教育做好,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把教育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
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解释这一节的重点在于人如何处理情感对理性的羁绊。一般认为,亲疏好恶应当驭于理智判断之下,尤其秉公乃比理私更为重要,所以六亲不认才应得到夸赞。但本篇强调的不是不可亲爱,不可好恶,相反,亲其亲确实有一定地位。本篇所反对的只有“辟”字而已,即过度,对于亲爱的人往往过度亲爱,对于厌恶的人又往往过度厌恶,这是人在修身齐家中容易走入的误区。所以最好的状态应当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很多,徜徉在浩瀚的知识的海洋里,触动总是很多,抽空再多读两遍相信会学习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