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李同学回班后,我参加班主任会议一直到八点放学。晚上九点多,吃完饭开始日更,把他请假的事当做家校沟通的好例子记录下来。
刚写完,看到年级群里公布的请假名单里有他,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他还是出去见同学了。但我没批假,他哪来的假条呢?赶紧给值班老师打电话核实,说他晚自习的确请假了,宿舍假条也开了。我心里一下子沉重起来。
当务之急是赶紧联系到他,要确保他是真的见同学了,想起了他用我手机拨打的号码,赶紧回拨过去,一个男生接了电话,说他不是李同学的那个中专同学,他们不在一起。我让他帮忙联系李同学,让李同学尽快和我联系。
十分钟后李同学给我回电话了,他说他正和中专同学一起吃饭,我问他为什么不打招呼就走?他说放学时班主任都在开会,想着先出去再说,刚才正打算和我联系。我又质问他从哪来的假条,他说问别班同学要的。问他为什么非要去,他说知道错了,主要是害怕以后不容易见到了。我不由得苦笑:原来我苦口婆心的劝说在他那里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是感动了自己。最后叮嘱他注意安全,明天到校再处理。
挂了电话,就开始想怎么处理,刚接这个班还不到一周,他这样不打招呼就外出,是对班规校纪的无视,是对班主任管理的挑战,必须得杀一儆百,起到震慑作用。但又不想处理过重,适当惩罚让他长记性就行。
今天早上他按时到校了,见到我说:老师,我昨晚吃完饭后把作业也写完了。然后掏出作业交给课代表,我挺意外。
把他叫到走廊上,说了我的处理意见:不打招呼自作主张离校,又夜不归宿,考虑是初次,暂不上报年级,今天先站着听课一天,写好深刻的书面反思下午上课前在班里当众宣读,明天开始负责班里的开窗通风,为期一周。由于开窗要提前半个小时到位,顺便利用这个时间段再把桌子擦了,把地扫了,再拖了,“戴罪立功”,多干点给班里做贡献,同学进教室时这些活基本上都干完了,能接受吗?
他点点头:老师我知道我意气用事,昨天已经做好了受处分的心理准备。我又为他自认为的“敢作敢当”苦笑。
下午来看到他手里拿着本子给我看,看样子是中午写好的反思,态度挺端正。上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和同学们讲了他的事,宣布了处理意见,他也当众进行了反思。有学生反映让他一个人干一周值日太累了,我告诉同学们的确有点重,就是要让大家引以为戒,明白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
事后反思这件事,可能在这些十六七岁的高中生的眼里,有为了同学情不惜犯错误的心态,这很正常。其实当时他家人不再打电话也就批了,就不会有后面一系列的问题,但既然他敢不遵守约定,就要让他明白犯错会受到惩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铭记在心才会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