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想看书学习,增长知识,于是看到不错的书就欣欣然买回来,但翻了没几页,就束之高阁,再也没碰过。然后时常回想起这些吃灰的书,内心追悔莫及,思忖着要是当时每天看个10页8页,现在早就看完了。但真要是从现在开始重新来过,又总是下不了决心,生怕重蹈覆辙,刺痛了自己细微的神经,于是又拖拖拉拉无穷尽也,直到下一次追悔莫及。
在以前,人们买书大抵可以起到两个作用。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讲,买书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买多少看多少,开拓视野,提升认知;对于把书买来却看得少的人,也可以把书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书架上,让整个空间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气,无论是亲朋好友到访,还是自己闲暇休憩,都可以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思想上的升华。哪怕这些书你压根就没看过,友人们也会觉得你就是有气质,有品位。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书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它们由充满油墨木香的纸页变成了屏幕中毫无生气的黑白像素。原本可以码一柜子的书被浓缩到了一部小小的手机中的一个小小的软件中,除了你自己,谁也不知道你买了多少书,更不知道你到底读了多少书。这一点细微的差别直接导致,书籍的收藏价值、观赏价值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格调全都不复存在了。再也没有人指着那一柜子书夸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了。再也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能证明你的付出了。
这该怎么办?我还要不要买书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准确,偏离了问题的核心。回到最初,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想办法把一本书读完,而不是买来之后就束之高阁。最近,李笑来老师的新书——《自学是门手艺》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读书方式,让我不仅深感兴趣,而且在烧脑与自虐中无法自拔,就像《只狼》这款游戏一样,即便被boss虐的体无完肤,你也总是心心念想不停地去挑战。
这本书的发布形式或者说呈现形式很独特,它既不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种专栏合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过出版社出版的书。如果非要对它进行描述,可以简单理解为一本分布式的、可修订的、可协同的不断进化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就像一个开源项目,被发布在Github上。
Github,是一个分布式的软件版本控制系统,是程序员们创造虚拟世界的地方,你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们会用这么复杂的工具去阅读一本书,但这就是实实在在发生了,而且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书发布第一天,就登上了Github的榜首,并霸屏了一个星期。截止我写这篇文章,该书的数据已经被fork了6000多次,我的邮箱也在不停地接收该书被修订的新版本。
看到这,你可能对这本书产生了一丁点儿的好奇,希望接下来的步骤不会让你望而却步。那么要如何阅读这本书呢?
对于一个非程序员而言,步骤还挺复杂:首先你得注册一个Github账户,然后将这本书的数据fork到自己的仓库中,然后利用Github Desktop软件将数据克隆到本地计算机,然后就可以在本地进行阅读了。但为了完成上述步骤,你事先得自学Github使用指南以及命令行,不然你连这本书的封皮都摸不到。如果你想参与到这本书的深度体验以及完善当中,你还需要学会Jupyterlab的安装和配置以及如何使用 Pull Request 为这本书校对。而这里面可能会牵涉到更为广泛的、你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你需要进一步去拓展,不停地深入。当你耗费心神把这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恭喜你,终于可以很好地阅读本书了。
你可能会想,就为了读一本书,至于如此大费周章嘛。
但不妨仔细考虑一下,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仅仅就是为了告诉别人我看过什么书?记住几句经典的话?当然不是,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学习。而上述看似复杂的准备工作不正是学习的过程吗?
想明白这一点,其实就会发现,这本书的确是名副其实,在还没入门之前就在引导你去自学。但它的魔力不仅仅如此,通过深入体验这本书,你可以掌握两种能力,自学能力和编程能力。由于使用Github,你可以在阅读时随时修订其中的内容,去执行和把玩书中的代码,去验证不同的运行结果,并将自己修改后的数据提交,Github会永久保存这些痕迹,证明你曾经读过此书并作出过修改。你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作为本书的一个分支上传到Github,供后来的学习者学习参考,当然,同时你也可以参考别人的学习心得,并与之交流。
如此看来,这本书就不仅仅只是一本固定的书了,而成为了一种流动的思想,它的内涵和外延因为不同人的参与而变得更为丰富和饱满,最终它将演变成何种形态还不得而知。但它的确就像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所描述的那样:固定的书籍将变成流动的数据,任何人都可以对它进行标注、修改和扩充。
那么,你是否有兴趣加入这场新奇的自学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