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立的弟子和观音像之间的高低差也是通过在他们脚下开凿石窟,放小佛像来实现。
宾阳中洞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
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
地面刻莲花池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
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纵使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火焰纹的色彩仍然可见。
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佛身周围有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
窟外门楣处刻有火焰纹,中刻一兽形铺首。
穹隆顶上雕有用高浮雕手法的一朵硕大精美的大莲花。
窟洞长约15米,宽约10米
侧壁上凿有许多小石窟,其中还有许多佛像。
丰先寺——大卢舍那像龛
石窟均依山而起,随山势而走。
该石窟位于山体较陡峭的部分,主像和其他山体中的小窟窟里的佛像高差较大。
于是主像和侧像在一个平面上,小石窟群在一个平面上,两个平面通过楼梯连接。
一步约50cm
平台大致呈对称式
墙壁爬满爬山虎之类的攀援植物,墙后种植造型奇特的榕类乔木。
总体有层次感也有苍劲感。
靠近水体的墙壁上长有蕨类、苔藓类植物。绿色的植物与黄绿色的水体相映成章。
下山路陡,在山路旁的山体上种植七叶树还有一些姿态倾斜的乔木,稍微遮挡住通道的上方,提供一些凉意。
陡立的山体上凿有许多洞穴,顶部还有一个供游人观赏的凉亭,整体看起来独立且给人炎热的感觉。加上龙柏和银杏后,带来清凉之意。
龙柏耸立的外形让山体更加有上升的趋势,黄绿色银杏与深绿色的龙柏形成对比,增加色彩的层次感。
池边以叠石为主要观赏对象,加上一两株中高植物作点缀,如红枫。
在石窟隔洛河对面的大广场中心设有一大花坛。运用颜色鲜明的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花卉,组合成一个大花
休息亭下用垂柳营造一种飘渺清凉之意。
入口处的叠石叠水。
用竹子将空间划分,引导行人上山之路。
在上山途中的拐弯处有“水帘洞”,让行人在爬山途中感受到清凉气息。
从第一层平面往入口处望去,看到由石头堆积而成的层次感。
远处种有枝叶具有层次感的植物,体现了园子垂直空间的距离感
琵琶峰这里体现突出的是这块石头。
于是后面采用低矮的地被植物和修剪的矮灌木,用以凸显前面的主体。
陡峭的下山路,两边高耸的松类、柏类植物加强了陡立感。
小路两侧运用基本的低中高植物搭配,延伸小路走向和引导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