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孩子参加考试前,我们都会给做些心理建设工作:“就当人生实验,轻松点,各种结果都无所谓”。所以当他拿了铁牌的时候,毫不影响他下次拿金牌;拿了金牌的时候,也毫不影响他下次打酱油。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得得失失,失失得得,是个很好的体验。
零零后在某些方面很幸运,不用一本正经的做个好孩子,心理也算强大,不容易内化失误和批评。
可是那些内化着批评长大的乖孩子,活到老都觉得累。
为什么有的人就那么不能接受批评?
最初送给你批评的人大概就是父母或者老师了,有些人天生自我意识强大,边界意识浓厚,所以基本上刀枪不入,没有人能伤害到他。恰巧又他属于天然自带鸡血的,个体健康成长的机率较大。
或者有一类,就是顺着批评的方向自我暗示,然后越发凄惨,基本上自暴自弃。
还有一类,一方面内化了批评的声音,在这方面开始负向自我暗示,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又比较强,所以开辟另一条寻求认可的路径:在某些方面过度要求自己,尽量避免批评,这就是所谓的乖孩子类,这类人大多自尊比较脆弱,一旦有一点批评,就感觉是对整个人的否定,过得不开心。
重新认知——批评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认知指导实践。
1)被批评是常事,犯错误也是常事。
因为基因、环境、个性的差异,所以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你,只要有不喜欢你的人,就有可能带来批评。我常给孩子讲,在家,基本上父母对你都是支持的声音,出了门,毁誉参半都算好的了,不要期待人人都认可,听到不顺耳的,也就习以为常了。
犯错误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只要有错误,就有可能招致批评。这也很正常,你有权犯错,别人也有权指出,当然对于恶意批评,后面有办法应对。
2)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你的错。
如果是对事不对人的建设性批评,可以反省自己。
如果是攻击性批评,或者说是情绪的宣泄,你可以不用内化批评者的声音,而且要毫不犹豫地想到是对方的问题,要在心中划清界限。
有了这些基本的认知,你就能比较理性地思考批评这件事,而不是当批评发出的时候,你本能的防御自己和反击对方。
积极应对——认识到你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
如果是非建设性的批评,发出批评的人潜意识里最希望看到你情绪激烈的反应,你越着急,批评者的自我越是膨胀,越有掌控你的刺激感。
所以最基本的应对策略就是:
1)忽视之。
批评这就是想看到你难受,你没有义务去喂饱别人的自我。不用回应,过不了多久,那种紧张的气氛就会消散。
2)从心理上知道批评者的潜在需求——一种获得自我感觉良好的渠道。
从长远来看,一个更高级的应对境界是——“雾化”。
最近在看“非对抗”话题类的书,无论是表面上,还是潜意识里,非对抗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发展里程。“雾化”就是一种不用面对面的对抗和冲突,而解决掉批评带出来的攻击和情绪的办法。
举个例子:
假如你面对攻击,站在原地,准备迎战,批评者是会直接攻击过来的。
如果你掉头逃离,批评者会顺势而追击。
但是,如果你用“雾化”来包裹自己和对方,你们都有可能迷失在雾中。
有了“雾化”的缓冲,自己会慢慢平静下来,而避免自己盲目地被控制。
比如:家人或者同事因为某事而说你笨,你可以这样“雾化”回应:“笨,对呀,大家都会偶尔犯傻,比起爱因斯坦,我们都不是天才”。
又比如:
孩子说:“妈,你做的饭真难吃”。
妈回答:“奥,不好意思,你不喜欢吃。冰箱里还有其他吃的,你能不能准备一些大家一起分享?”
“雾化”最强大之处就是不否认批评。(否认批评是批评者最想得到的回应)
常见的“雾化”句子有:
“你说的可能是正确的”
“我明白你的意思”
“你也许是对的”
“你有一个点是对的”
“奥,不好意思,你的看法是这样的”
“雾化”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护自己掌控权的办法,你无需被激怒、被惹火、冲动对抗。这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当然也是一个可以通过经常练习而习得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