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为“修身的入手处,是格物。”
也就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把事情做透彻,并不能够起到修身的效果。
格物格什么呢?
格物就是要格理,“理不在物而在心”,所以,格物并不能是格外面的物,而是格心里的物。
格心里的物
就是把我们心中种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不良的欲望、情绪、意识等纠正过来。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传习录》卷中)
格物致知,诚意也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就是诚意的功夫。
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心之物时,是否足够有诚意,有诚意去改变自己。
诚意的功夫
王阳明说:“要想诚意,就随着‘意’所在的某件事去‘格’,去掉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而复归天理,那么,良知在这件事情上,就不会被蒙蔽二够‘致’了。这就是诚意的功夫。”
也就是说,要知道我们的意念在哪件事情上,然后,在这件事情上去格,去修正自己,让良知(道德意识)呈现出来。
格物致知
“在阳明看来,所谓格物,就是为善去恶;
所谓致知,就是把这种为善去恶的功夫做到极致,让良知(道德意识)彻底显露。”(《王阳明心学》)
也就说,在我们的道德意识(良知)里,存在着善,而不存在恶,保存善的,而不保留恶。
我们要做善的事,而不做恶的事,并在格物致知中,让良知显露。
什么是诚意?
“按照《大学》本义,诚意就是不自欺。”
再加一句,诚意也是不欺人。
自欺的例子
就说,在格物致知中,一般人明明知道某事物是善的,却因为某种利害关系而不敢坚持。
明明知道某事物是恶的,却因为习性的原因而去做。
“诚是心之本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意,不自欺,不欺人。
诚,是做人之道,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
德之高,善之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与阳明“格物致知”是一样的道理。
都提到“德”和“善”。
要有道德意识,为善去恶,让良知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