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能量,决定了他的人生层级。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球,如果你定时充能,它会逐渐变大,呈现出明亮色彩;相反,若不注意维护,则会日渐萎缩,直至坍塌,变得黯淡无光。
年少时,“快”是信仰,年纪渐长才醒悟,“慢”才是智慧。
慢下来,沉住气,才能更好应对生活的风雨。能量守恒告诉我们:慢半拍,缓三分,才是四十岁后最好的节奏!
水深则流缓
语迟则人贵
中国有一个家族,传承千年,历经数朝更迭,造就了一门三圣,三十五位宰相的奇迹。它就是“琅琊王氏”。
在它流传于世的家训中,第一条便是:言宜慢。
话说得太急,就容易出错,最后伤人伤己。言语慢半拍,是给人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余地。
《礼记》有言: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年少时,总觉得快言快语才是直爽真诚。但经历世事就会发现,那些不经思考,脱口而出的话,最容易伤人。
对家人口无遮拦,家人会寒心;对外人口无遮拦,生活会遭罪。
人生下半场,话说慢一点,言语缓一些,才不会将自己推至孤立无援的境地。
脑子快半拍
行动慢半拍
《昭德新编》里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到了一定年纪,生活总是麻烦叠着麻烦,变故接着变故。越是着急处理事情,就越有可能被事情牵着鼻子走。
稳住自己,让思考先行。
我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成年人的世界,总有处理不完的意外和事故。遇事越着急,行动就会越慌乱,就越容易将事情搞砸。
能够静心思考,缓缓执行,才能有条不紊地解决生活中的麻烦。
交友慢半拍
是筛选,亦是尊重
白居易说: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
时至中年,我们早已褪去年少天真,也渐渐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相交太快,绝交就可能更快。进入一段关系慢半拍,才能检验出彼此的真心和诚意。
1931年,50岁的鲁迅由好友冯雪峰牵线,与32岁的瞿秋白开始有信件上的往来。
瞿秋白精通俄、英文,文学根底扎实,鲁迅对他十分欣赏。
瞿秋同样仰慕鲁迅许久。
但即便如此,两人也没有立即相见,甚至没有互通住址。他们的一切交流,依旧通过好友冯雪峰转承,或是口头相传,或是书信交付……
就这样,两人慢慢从文学谈到理想,从理想谈到生活。
直至一年后,两人对彼此完全熟悉,完全认可,才在上海第一次见面。
“滔滔不绝无话不谈,生怕时光过得太快。”
临别之际,鲁迅更是写下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交友慢半拍,是筛选,亦是尊重。
给彼此留足时间,去相处、去知心,才是中年人最成熟的交友观。
保持一定的钝感力
才能从容不迫的生活
莫言,50岁时开始自学书法。
起初他技艺不精,写得像放大版的钢笔字,引来外界嘘声一片。
有人嘲讽他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折腾,也就装装样子;有人看了他的字,连连摇头:还是别费精力了,有这力气还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但面对旁人的冷嘲热讽,他却“反应迟钝”,从未辩解过一句。
他相信,一个人只要坚持干一件事,最后总能干出一点儿名堂来。
为了寻求突破,他改用左手写字,写累了再换回右手,两手交替着练字。反复练习十几年,他的书法大有长进,还获得了专业人士的好评。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学会屏蔽外界的声音,保持一定的钝感力,才能从容不迫,专注自己的生活。
写在最后
梁实秋先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人生后半场,别把自己逼得太紧。
生活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充满变数的马拉松。脚步慢半拍,让自己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才能更好地前进。
《城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话:
“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正如金庸老先生形容自己时说:“我的性子很慢,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的,最后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不浮不躁,不疾不徐
才能让生活得以更好地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