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江湖,江山代有新事物出,各领风骚数几年。想当年微/博可以用140字的文字,随意的交流思想。可是慢慢的,在微/博上随意写句话都是敏感词之后,就无法进行深度的思想碰撞了。于是,大家的视线,从微/博圈,进入了微信圈。
由于微信强大的功能和对原创版权的很好保护,使得我们的生活慢慢的离不开了微信。说起微信,不得不说微信的朋友圈,这个令很多人又爱又恨的圈子。对它爱是因为在上面我们可以随时知晓朋友们发的动态,对它恨是因为它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微信圈慢慢的变成了同学圈和同事圈。
真正的朋友,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几乎没人敢在现实中与朋友进行“三观”的碰撞,因为太脆弱,说不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慢慢的,朋友圈也变成了一个小社会,你小心翼翼的点赞,小心翼翼的发动态,小心翼翼的评论,小心翼翼的屏蔽,然后再也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朋友圈如同一面镜子,浓缩了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更多的折射出了这个社会个性的缺失。明明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当打开朋友圈,发现大家都只不过是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产品而已。如果非要说有差别,那只能是每个人晒的东西不一样而已。有的人晒自拍,有的人晒美食,有的人晒天气,有的人晒旅游,有的人晒孩子,还有的人晒被子。
现在的人民,对经典的东西很少再去解读和研究。开口就是网络词汇,闭口就是互联网+。不停的去转发鸡汤文,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总是容易被煽动。总是拼命的去晒一些东西,证明你恰好是缺乏的。设想一下,李嘉诚和马云会去晒他的豪宅和宝马吗?很多时候,为了赶时髦,为了跟风,总是人云亦云。在一场以平庸为主旋律的狂欢里,你只有媚俗才能融入其中。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社交。你尽管厌倦,却还不得不去点个赞。
朋友圈就是一个虚拟的大舞台,大家带个面具,一起把酒言欢,活的潇潇洒洒。朋友圈跟生活圈和工作圈一样,哪怕那些东西都是假的,还必须得保持其乐融融。很多时候,
越来越不知道朋友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越来越不知道他们发的内容指代的是谁,
越来越不知道他们身边人是谁,
越来越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心情,
越来越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要得到回复以及怎样的回复,
越来越不知道他们频繁的刷朋友圈有什么意义,
越来越不知道点赞朋友发的垃圾图片和文字是否能维系友谊。
我也越来越不愿意打开朋友圈,因为不愿意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是没有资格去指指点点的。就如同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是不足以与之谈论人生的。
除了真正的好朋友,没人会真正关心你的生活。你生活的好与不好,都跟别人没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刷朋友圈,只是自己无聊,或者看看别人的生活过的怎么样。有些人把朋友圈作为衡量关系亲疏的标准。譬如说它中午发了一个美食照,恰好你当时没有打开朋友圈,于是你想关心它一下,问它中午吃了什么?这时一句话就蹦出来了,没看我发的朋友圈啊,一点都不关心人家。好像我要天天拿着手机,不断的刷新,等它发动态似的。曾经看过一个分析点赞的三种目的,觉得很有意思。
第一是为了合群而去点赞,
第二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们之间的关系好而去点赞,
第三是为了让发朋友圈的人记得某件事。
曾经我们都以为别人很在乎自己,以为离开了自己,别人的生活会一片黑暗。可是别人根本不在乎,哪怕你去了火星,人家该干嘛还是干嘛,地球照样转,不会因为你的出走地球就停止了转动。很多人为了让别人围观自己的朋友圈,把自己拍出来的自拍照用美图秀秀修啊修,非要把自己修成范冰冰的模样才满意,陶醉在自我的世界里。长的跟车祸现场似的,就算P的再好看,也掩饰不了内心的自卑。如果真的想要与朋友交流,直接私聊不就OK了吗?还能谈及更多的话题,建立更深层的连接。
奥斯特曾经说过:“要想进入一个人的孤独,我意识到是不可能的。”
很多时候,孤独只能独自忍受。就算狂欢能暂时的忘却孤独,可过了之后,会更加的孤独。你的孤独、你的忧伤,可能没人会懂,因为他们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有些路只能自己去走,有些苦只能自己去尝,有些泪只能自己去流。因此,不要随便把自己孤独放在朋友圈。
今天的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出门必备。很多人在走路的时候都舍不得离开手机屏幕,低头沉浸在自己的美好世界里。吃饭时候还不忘刷朋友圈,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吃一顿饭呢?慢慢的连吃顿饭都索然无味。对朋友圈的厌倦,让我学会了哗众取宠,可是却慢慢的忽视了自己的内心。
这个世界最大的孤独不是你的心没人懂,而是没人愿意去懂。人总是要有一些执着于自我的东西,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心中的梦想,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