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三天假期,宅了三天。说是宅着,时间全部用来打理这间,用表妹的话来讲就是“只有两块瓷砖”的房间。朋友都说,你那么小的房间,有什么好搞的,而且还搞了几天卫生, 你是想来个彻底改头换面?
是啊!我就是想来个彻底的改头换面。单间的出租屋很小,在广州来讲,能找到一件自己满意的出租屋不容易,要么太进巷子,要么伸手不见五指,要么周围环境不满意。
难得我在这虽算不上伸手不见五指,白天得开灯的单间,一住就是好些年。一开始,跟其它人有着一样的想法,房间搞得再好看也不是自己的,到时候还不是一样得搬走,可你所有的装饰也搬不走,岂不是浪费了时间金钱,到最后还便宜了别人。
或许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折腾自己的小屋,看过好多出租屋改造的,满心羡慕和欣赏,为什么别人总是能把一件事情做得不仅让自己还能让别人赏心悦目?
而你就不可以。
我就喜欢这样瞎折腾,就算只是个驿站,我也想看到它有我喜欢的样子。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从一开始好几个人的合租,到最后剩下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
喧嚣过后的寂静每次都需要好长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记得前些年跟小伙伴合租时候,那时候工资真的不高,随便多买件东西,这个月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可我还是喜欢不停的买买买,买的最多的就是生活用品,什么锅碗瓢盆,这电器那电器,看上的书架,喜欢的桌子,妥妥的进了购物车,然后清空。
那时候小伙伴总是会说了,干嘛要买这个买那个的?出租屋一般的标配都有电脑桌,干嘛非得自己买呢?乱花钱。可我觉得标配的书桌,我真的不喜欢啊,买一张自己喜欢的白书桌,看书的时候也满心愉悦的,我觉得这样子挺好的。然后锅碗瓢盆这些是必需品,总不能餐餐外卖天天快餐吧。
买小冰箱的时候,起初问过同住的其它宿友要不要一起合伙买,没有赞成也没人反对,我一直都不明白原因。出外打工,而且我们这个早午晚餐都是自行解决的上班族来讲,有一个冰箱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不明白她们需要考虑什么?事情总不能一直拖着,既然没人表态那我也不好多说,自己从京东上‘扛’了个小冰箱回来。
到货的那一天,从其他人的神情中看来,其实也不是那么排斥嘛。在买之前我已经交代清楚,既然这个冰箱是我一个人买来用的,那么每个月的电费,我自然会多支付一些。呵呵,谁也不表态。然后当冰箱开始执行它使命的时候,这个一点东西,那个一点东西,全塞进去了,冰箱不大,空间几乎全被塞满,有的时候连我自己的饭盒都塞不进去。以前没有冰箱的时候,什么吃不完的东西也就是随便往桌子上一放,哪里像现在什么都往里边丢。
我真的很想问,我当初让你们一起合伙的时候,连个屁都不放,现在是怎样?什么东西都放进来,那我是要请你们挨个挨个全部拿出去呢还是怎么?关键是电费我还是多出了。人有的时候真的是会很计较一些小事情,比如这件事,虽然没有说开来,但自己内心极其不舒服,有那么一刻,我真想把冰箱的电源断掉,谁都别用!
可是本来买冰箱就是要改善生活了,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件事就让自己内心添堵。然后也就这样子变成‘公用冰箱’,但很庆幸自己当初买了这个冰箱,它一直做着本职工作,为我服务,一直都在。
后来几乎每买一件必需品,总会听到有人在说‘买这个干嘛?搬家麻烦,再说了,出租屋只是一个晚上睡觉的地方,不在乎好坏’。
以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也会考虑很久到底该不该买?毕竟人家说的也没错,白天上班,晚上才回来睡觉,整那么多名堂干嘛呢?够用就可以了。
可现在有人这么跟我说的时候,我只会回一句“我就喜欢这样瞎折腾,就算是个驿站,我也想看到它有我喜欢的样子”。
房子是租来的,生活是自己的。有个地方可以让你卸下各种坚强,不被人看到你的脆弱。
对出租屋进行改造的人或许都是为了这句‘房子是租来的,生活是自己的’。
我也很喜欢这句话,以前或许不太懂,总觉得不过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也确实是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去布置,搬一次家还得布置一遍,搬家麻烦,布置更麻烦。再者,就那么小的地方,转个身都困难,你觉得还有改造的空间么?
这是以前的我也一直认同的想法,可或许是上了点年纪,也或许是被改造的想法‘击中’,就算没有跟其它人那样大刀阔斧的改造本事,按照自己最舒心的方式来整顿一下的能力还是有的。
三天的假期足够时间让我把这间小屋彻底折腾了个遍。原来超大的床换成一张一米二的床,床垫换上晒好太阳的新床垫,铺上一层有一层喜欢的被套床笠什么的,躺下去全是阳光的味道,嗯,这是我想要的温暖。
原来的标配的木衣柜搬走了,换了一个喜欢的ABS拼接起来的衣柜,那天晚上一个人拼拼拆拆差不多两个小时才搞定。换了鞋架,买了喜欢的餐桌布,书架上的书整齐排列,买一束漂亮的鲜花,赏心悦目的水杯,这样的小屋总让我觉得一下班就想回去,躺在瑜伽垫上,洗漱完毕躺在幸福感爆棚的床上,感觉一起都是自己的。除了这间房子的房产权,哈哈~
越来越喜欢赖在这白天都要开灯的出租屋里了,点一盏灯,煮一餐饭,慢条斯理的吃完,偶尔跑跑小步,做做瑜伽什么的,这样的舒适,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了。
把租来的地方变成自己熟悉的,能产生依赖感的地方,有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东西,自然就有了安全感。
在这个自己亲手打造的‘安全屋’里,你可以放纵的哭放纵的笑,不必担心自己的软弱被看穿,也不必伪装自己。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心情不好的时候,搞搞卫生看看书听听音乐;心情不错的时候,亲自下厨做一道美味犒赏一下自己的五脏六腑,或者约上三五好友,搭台打打牙祭什么的。
一切的美好或不完美,它都在陪着你。这样挺好的!
有光,就读诗;无光,就做梦。
很喜欢这么一句话“如果可以,我想在木屋的窗前,摆一张书案,有光,就读诗;无光,就做梦。”
其实很羡慕楚楚那种生活方式,似乎她那种生活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自己喜欢的地方,阅览喜欢的书籍,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我应该算得上朋友圈子里很喜欢看书的一个人,书架上摆满榴莲各种各样的书籍,每次搬家,这些都是我‘最甜蜜的负担’。有很多书都是出来工作之后才买的,以前喜欢看的书,很久才舍得买一本,关键是那时候还在读书,都是从每个月的生活费里面挤出来一点的。后来工作的,手头上有一些余钱,总会不停的上卓越上当当,各种淘。后来是因为实在是没地方塞,连宿友都要开始嫌弃这些书没地方放的时候,才开始克制自己尽量远离亚马逊远离当当,有想看的书,就找个时间去书城溜达一圈。
于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有了一个小书架,整齐有序的排列着喜欢的书籍,时不时翻出来看看,有光,就读书,无光,就做梦。
曾经也被说过好几次,为什么一个那么小的房间里,要堆放这么多书本,好多基本都没有翻阅的,又重搬家有麻烦,现在的电子书不是很方便吗?干嘛非要花钱去买纸质的?
是啊,时代变了科技日新月异,以前是木竹做的书,那古人还不是一箱一箱的往家里搬,那时候人家会说‘满屋书香’ 说你‘勤奋好学’,放到现在,你买一本纸质的书,在别人眼里看来就是浪费钱做一些愚蠢的事。
尽管我自己也会看很多电子书,但是最喜欢的还是手捧纸质书的感觉,这比捧着一个冰凉的ipad或是其它的感觉好看多的。或许是喜欢闻那股书香的味道。
在我看来,看书读书是惬意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繁重工作中的调味剂。
工作捆绑了多少人呢?工作是为了生活,可生活又不仅是工作,还有很多。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们都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准备了好久,总是踏不出去那一步,然后在原地打转,在日记本上写着各种计划,一直未曾出行的计划。
向往的生活
有多少人向往着“在木屋的窗前摆一张书案,有光就读诗,无光就做梦”,却过着点灯熬油的生活。只有你自己才能造就你想要的生活,道理我们都懂,真正去落实的却少之又少。可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向往的生活?就像人家说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相信每个人心中向往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
比方说
穷人向往的生活是吃得饱睡得暖,富人向往的生活或许是灯红酒绿环游世界;
艺人向往的生活是归于田园归于普通生活,粉丝向往的生活或许是站在离偶像最近的地方天天守着;
备考的学生向往的生活是考试过后满意的成绩单和通知书,刚踏入学校的学生向往的生活或许是不想上学不要有做不完的作业;
年轻的朋友们向往的生活是不要有加不完的班要有挥洒不尽的薪水,童年的小朋友向往的生活则是快快长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被父母管制;
童年畅想未来,少年向往自由,青年向往挑战,中年向往稳定,老年向往安逸。
我们都有自己的向往,每个年龄层都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渴望。其实不管自己内心对未来的生活有怎么样的渴望和向往,如果不能把当下的生活过得让自己舒心,一切也是枉然。
我也还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正朝着那个方向目标前进!
先从打造一个舒服的单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