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大脑中推理一下,就能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谁还需要实验室呢?思想实验就是这样好用的思考工具。
思想实验有漫长的历史,但直到 1811 年,才作为专业词汇被认真对待。那一年,丹麦物理学家、铝元素的发现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德(Hans Christian Ørsted)在他的论文,首次提出“思想实验”这个词。而后,奥地利-捷克的哲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推广了这个词,将“思想实验”引入到哲学讨论中。
思想实验与真实实验最大的不同,它不需要在真实的物理环境实施,就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它与真实实验相同点又在于,它们共享了某些的背景假设或理论,它们有类似的变量和数据结构。思想实验改变了事物发生的环境和方式,但是某些原理维持不变。这就像科幻小说一样,有想象的成分,也有科学的成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推导出有用的结论。
除了轻易就能实施,思想实验还有另一个好处。有些在物理世界无法实验的事情,可以在头脑中实现。
通过在头脑想象不太常见的场景,将原本不明显的差异在头脑中放大,你就能轻易获得一些有趣的发现。
比如,哲学家丹尼特讲了一个《古怪的狱卒》的思想实验。
有个狱卒,每天晚上,等到所有的犯人都睡着了,就会挨个打开所有牢房的门,一开就是几个小时。
请问,这些犯人有机会逃跑吗?当你遇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思考?
犯人睡着了,他可能根本不知道牢房的门开了;就算有犯人没睡,意外发现牢门没关,估计也不敢直接冲出去;因为凭常识,监狱看管很严,冲出去九成九要被逮回来,还得挨打。
如果根据这个思想实验来重新思考“机会”,你会发现,真正的机会,首先要能够获得相应的信息,其次要有能力利用这个信息做点什么。
牢门开着,犯人看似有机会逃跑,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因为牢门在他们睡着后才开,他根本不知道牢门开着;就算知道了,他只逃得出第一层枷锁,后面还有层层考验在等着他。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他根本不可能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