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糊口难,养孩子、教育孩子更难;
两个人当家长,但只有一个人靠谱上心,可就难上加难。
有人说婚姻里最悲催的是“丧偶式育儿”,孩子的爸爸,有跟没有一样。
但更让人崩溃的,其实是那些有还不如没有的爸爸们。
最近热传的一个说法叫“诈尸式育儿”。
说的就是这些“死又死不透,经常跳起来乱指挥”爸爸们的日常。
平时不管孩子,偶尔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上“突然诈尸”对孩子和妈妈指指点点。
还有网友总结出几大特征:
1、没事各种瞎指挥,坐等验收育儿成果
“高中时期,我爸连我上高几都不知道,一看我看电视,就问我不怎么不学习……”
2、说风凉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3、扯后腿,帮不了忙还拖后腿
4、强行植入,没事刷一刷存在感
5、自己是亲爹,你是后妈
“我爹,考好了说是她的英明领导,考不好是因为我妈教育得不行。”
不少人感叹这形容十分准确:“典型我爸”,“我家就是这样”……
比起“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还扎了不少中年老母亲的心,迅速成为育儿鄙视链的最底端。
1
不一样的诈尸
一样的缺位
“诈尸式育儿”的父亲经常对小孩的作业两眼一抹黑,对妈妈们的策略犯懵;
还以为是自己当年读书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老师不拉微信群,全靠“想当然”。
偏偏认不清自己无知,非要像个定时炸弹,时不时炸出“临门一脚”。
辩手傅首尔谈“无良父亲” / 奇葩说
“从小到大,他没去过一次家长会,却总是因为我一点小事跟我妈吵架!每次都是心血来潮……”
没有真正花时间尽责,却喜欢树立权威,那只能通过颐气指使。
前段时间,@盐都小警察晒出儿子贴在门上的纸条:
请勿进入(爸,说的就是你)
“太久没回家,就是这个待遇。”
遭到亲儿子的嫌弃,让人看得心酸。
比起丧偶式育儿父亲的完全缺位,诈尸式的父亲也神龙不见首尾,“刷”出来的存在感微乎其微。
在孩子心里,“父爱”总是少了那么一块。
辩手傅首尔谈“无良父亲” / 奇葩说
学术期刊《婚姻与家庭》刊登了一份研究报告,针对10个西方发达国家,分别测量了母亲和父亲1965-2012年每日平均花费的育儿时间。
母亲每日花费的育儿时间 / Educational Gradients inParents ’Child
除了法国和斯洛文尼亚,无论是大学还是非大学学历的母亲,每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明显上升。
2012年,丹麦母亲每天花将近220分钟——3.6小时,和孩子呆在一起,属10国之最。比1965年增长了将近200%。
我们再来对照父亲的表现:
父亲每日花费的育儿时间 / Educational Gradients inParents ’Child
意料之中的是,父亲的时间花费都逊于母亲。各国妈妈们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且进步普遍较大;父亲相对来说,陪孩子所花费的时间总体涨幅很小。
即使是涨幅最高的丹麦父亲,总时长也只有母亲的二分之一。
在中国,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父亲都只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完全忽视和孩子的交流。
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
近三成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
“作为家委会成员或家长代表,经常为学校出力、出谋”的父亲仅有6.7%。
就像作家刘墉说的:许多爸爸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
为什么?
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
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当爸爸,但靠着一两句话的“教育”就想获得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未免太过偷懒。
更有甚者认为自己赚钱养家就够了。
“忙工作”让不少爸爸有理由推脱家庭教育中的责任,《经济学人》的报告也指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不够,工作是关键因素。
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父爱缺失”(Father Absence) 问题,并呼吁父亲多与儿童玩耍。
缺乏父爱的孩子普遍没有安全感、自尊感低下,缺乏自信。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女主悲剧的根源之一则是年少时缺少父亲的关爱 / 豆瓣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
“在教育的路上,一个好爸爸胜过100个好老师。”
2
互怨家庭里
遭殃的还是孩子
无论是直言“丧偶式育儿”,还是怒怼“诈尸式育儿”,多是孩子母亲对于孩子父亲的控诉。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孩子母亲缺位的情况。
南京有一位妈妈的休夫朋友圈火了,起因是儿子考试全班倒数第二,给老公打电话,他竟回一句:“都怪你!把我的好基因给掺合杂了!”
妈妈怒不可遏,气到发朋友圈说:“这种老公不如休了!”
南京妈妈朋友圈 / 现代快报
“老公不回家,意味着你只需要照顾孩子和自己;老公回家,你要照顾你和孩子,还要照顾老公,还会吵架。”
虽然只是网友的调侃,却也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要说世界上最让人心累的工作,当妈的一定在榜上。
上班要和领导斗智斗勇,回家还要陪孩子、跟作业见招拆招。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陪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南京一位33岁的妈妈,就因为陪娃写作业,被气到脑梗住院。
南京妈妈病历,因陪孩子写作业气到脑梗 / 现代快报
平时辅导作业的时候爸爸不在,成绩下降的时候妈妈背锅。
“我是后妈他是亲爸,放给他管他人影又没了!”
妈妈带孩子一肚子苦水没出倒不说,还要接受来自亲生丈夫的人格侮辱。
轻者气到“休夫”,重者危及生命。
上海的一名妈妈将自己出生不满半岁的孩子抛下5楼,随后自己也跳了下去。
图片来源 / 上海新闻综合
起因是孩子从床上摔了下来,丈夫指责她:“你不上班,连孩子都带不好!”说完就去参加同学的婚礼了。
好在楼底松软的草坪救了她们,母女俩获救。
像这位妈妈一样极端冲动的情况实属少见,也需警惕。
但生活中,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妈妈指手画脚的爸爸却出奇得多。
只是大多数妈妈都够理智、够坚强,才能把一切统统忍受了下来。
若是忍无可忍、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便容易发生口角,相互抱怨。
说到底,互怨家庭里,遭殃的还是夹在中间的孩子。
研究显示,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大约2岁或更小)就把父母的一切看在眼里。
6个月的幼儿,在父母吵架时,TA的心跳血压就会上升。
台湾儿科医生黄从宁讲解幼儿对于父母情绪的反应 / 幸福来敲门
他们经常注意到父母之间的争吵,甚至当父母为了保护孩子"偷偷吵架",特意避开瞒着孩子时。
“育儿”作为家庭活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父母双方的关爱和陪伴属于"基本条件”。
这个基础上,“和谐”、“温暖”、“有爱”则是强有力的加分项。
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郊区,一家人出去骑行郊游。爸爸教大儿子修理自行车,妈妈教小儿子如何做伸展运动 / 作者图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报告也认为:
良好的夫妻关系,能够促进父母共同参与育儿,并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父母恩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家庭关系和谐能给孩子提供满满的安全感;双方与孩子一同玩耍可以促进大脑的健康发育,有利于身心健康。
3
好的教育需要共同参与
更要统一“口径”
关于“一个家里,教育谁说了算” 的问题,争论永恒不休。
诈尸式育儿最让中年母亲感到“扎心”的一点就在于:
自己好不容易让孩子养成的习惯,可能因为“突然诈尸”的父亲一句话,打回原形。
该出现的时候不出现,不该出现的时候出来指手画脚。
当然,“诈尸“出来捣乱的,不仅仅只是爸爸,还可以是家中任何一位没有遵守“统一战线”的人,比如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妈妈不许你吃糖,姥姥悄悄给你带了些,不要告诉妈妈哦!”
“爷爷带你去公园玩,别听妈妈的,困在家写作业伤眼睛不好。”
老一辈爱孩心切可以理解,但爱孩子不能害了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学会“看眼色”:在妈妈面前卖乖,在其他家人面前任性自我。
一个综艺节目中,由于母亲收了两次快递,每次都堆在门口,姥姥抱怨她买得太多。
问孙子:“你不觉得你妈妈买得太多了吗?”
孙子本能地回答:“对呀,都装不下,放哪儿啊,都没有地方放。”
图片来源 / 综艺《妈妈是超人》
这时候妈妈一个眼神看过来反问他:“你真的是那么觉得的吗?”
男孩立刻转了风向。一边帮妈妈搬快递一边说:“你想买这么多就可以买。”
图片来源 / 综艺《妈妈是超人》
分分钟见风使舵。
难怪姥姥给了他一句话评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图片来源 / 综艺《妈妈是超人》
4岁半的男孩还不懂这话的意思,对于快递这件事的,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
但是他显然知道谁在眼前,就得看谁的颜色。
家庭教育观念若没有形成“统一口径”,一人来一套,容易错乱孩子的认知,影响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甚至学会隐瞒和欺骗。
孩子在还没有对世界有清晰认知的时候,父母、亲人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形成了孩子的基本世界观。
好的家庭教育里要有一个统一“教育方针”。
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认知处在一个发展关键点上,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破坏了一致性,孩子就会无所适从;
不同方向的教育方式、理念,会相互影响,长此以往也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两面性复杂型人格。
无论是丧偶式育儿还是诈尸式育儿,归根到底,说的都是家庭教育中失衡且不够理想的一种状态。
家庭教育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谁说了算不重要;
况且夫妻俩,共同面对生活这场战斗,养育孩子健康成长,通力合作才最重要。
毕竟,生活不只是打怪升级。
“猪队友”想“躺赢”,没戏。
参考文献:
[1]DottiSani, G. M. and Treas, J. (2016), Educational Gradients in Parents' Child‐Care Time Across Countries, 1965–2012.Fam Relat, 78: 1083-1096. doi:10.1111/jomf.12305
[2]Positive ParentalEngagement: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Mother–Father Relationship
The Role of Fathers inChildhood Development.https://www.extension.harvard.edu/inside-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