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鼓浪屿三丘田码头下来,左拐便是平行的延平路、福州路,挨着海岸,层次分明。路间为林圃和热带林木。下午阳光下,林木下长椅上坐着很多小憩的游客,还有熙熙攘攘的游客穿行其间,这中间就包括我们。福州路有很多西式建筑,二层楼房,不少挂着"历史建筑"的标志。我们在一幢标识很有诗意的"初夏"私人客栈住下,已经下午三点多。沿着福州路往西南而行,见有小吃街,街心公园相通多个巷口,紧挨相依皆店面,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招牌布满墙面。油煎炸烤,沿街叫卖,人头攒动。台湾"马铃薯",土耳其"冰淇淋"排队人尤多。巷道纵横,已有渐次登高的感觉。往西拾级而上,迎面是音乐厅,还张挂着金砖会议的音乐会的广告;直行到黄家花园,相依是围有铁栅栏的人民体育场。再往西北行,来到日光岩下售票处,抬头能看到高处岩石耸立,人影憧憧。路灯已亮,考虑天时渐晚,我们便折向左边通向山下的巷子。出了巷口,豁然开朗,一片汪洋。海滩上很多餐厅,简易但人很多。玩了一天的游客,兴致勃勃地品尝海鲜,喝着啤酒。往西而行,峭壁陡立,渐次而过酒店、疗养所。游人不多,只是海滩上不时见有拍摄婚照的场面。沙滩上,新人被点燃的蜡烛围住,新娘的一袭白色婚纱尤为吸人眼球,他们共同护持着手中的桅灯,在惊涛拍岸声中,照亮人生旅途,象征意义十分明显。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植物种群丰富,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1000余种。由西北往东南行,这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终于在西北花木林荫道边海滩上,见到鼓浪石。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鼓浪屿(英文:Kulangsu) 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 屿,是小岛的意思。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从山上折向海边,环岛绕了大半圈,感觉确实不大。但"万国建筑"却很多,四处可见:教堂、别墅、民居,以及美国,英德等领事馆,多为"国保"和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以巷道为主构筑成的城市格局风貌,纵横交错,依山而建,历史悠久,极具个性特色,不愧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称号。对文物、历史建筑等管理方式,比如标志牌上有微信解说,创新而贴近游客,深受启迪。 "吃、住、行、游、购、娱"在这块"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都能得到较好的保证。
鼓浪屿在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鼓浪屿展现了在亚洲全球化早期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互动和融合,其建筑特色与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及欧洲在建筑、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交融。这种交融的产生得益于岛上居住的外国人和归国华侨的多元性,并因此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厦门装饰风格。这一风格不仅在鼓浪屿发展,还影响到广大东南亚沿海及更远地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