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有说好的,就有唱反调的。
对这类试卷批判最强烈的有代表性的专家,借范进中举的故事提出:“这是要活活考.死.学.生!”学生理解题目都困难,哪还能从中提取数学问题,寻找数学模型,找出解决方案。
当地主管部门回应:“期考试卷是顺应课改方向,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将在考试中适应运用各学科解决生活问题。”这里科谱一下数学的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专家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跨学科不能脱离本学科,它是为了更好理解本学科知识,更不能脱离小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水平和思维状况。情境化也要考虑是适合学生的直情境还是远离学生的伪情境。就命题的原则而言,一是难度适中,发挥考试的测评作用;二是促进学科素养。
似乎都有点道理。
现在浸泡在义教阶段的人群都挺难的,提畅要做专家型教研员,专家型教师,专家型学生。
教研员这个团队是专家与老师的桥梁,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的纽带,培训机会多,课改精神体悟多,比较容易出专家。
老师这个群体,也号召大家要做“大国良师”,即教育家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数智型教师。如果也进行分层测评的话,把大家放在尺子上量一量,合格的有多少?优秀的有多少?不及格的有多少?不容易呀,这个职业绝对是,活到老,学到老。
最不容易的是学生,新课标要求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学习,像专家一样实验或创新。另一方面,也提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且最好全面发展,家长也很听话,真的想让孩子全面发展,成为最卓越的那一小撮。而且所有人不管平时的作业怎么分层完成,试卷就此一张。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制度还没有能力让花看到花开绚丽,让树认同自己是棵参天大树。
扯远了,我们这些观众虽然沉默不语,但也想知道正确答案。
今天,最权威报纸发声:“高难度试卷带来的启示”。提议命题人可以充分考虑并合理吸收这些建议和批评,作为今后加强科学命题的有益参考。还要注意,设置期末考试,是为了帮助师生检验学习成果,而不是为了考倒学生。在考题设计上,得讲究难易搭配、循序渐进。基于提高学科素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发挥考试应有作用。
如果以上算是温和批评的话,也有肯定的部分。“透过这张试卷,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但是,下面的话很重要,无论怎么改,好的教育,始终以学生为本。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研究,稳步推进,定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至此,官眉的基调很清楚了,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且莫为创新而创新,偏离了事实。
最后,还是想看看试卷到低好不好最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学生的成绩,结果,南山区无人发声,针对此次考试,不发成绩,不发排名,不作讲评!
那考它干嘛!还延长了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