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喝咖啡,尤其喜欢自己制作咖啡。
在国外,喝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咖啡馆到处都是,想喝一杯咖啡,很方便而且很便宜。而在国内,喝咖啡融入了更多的文艺气息,是小小的奢侈品,要是天天去喝,价格还是贵了一点。
本来我是喜欢鼓捣茶的,什么绿茶、黄茶、黑茶、红茶、白茶,但凡是可以搞到的茶,都要品尝品尝。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还有意无意的青睐其中某一种茶。比如,前几年一直喝铁观音,还颠颠儿的跑到感德镇去卖茶,可是不久又对岩茶上瘾了,又驱车到武夷山,弄几斤铁罗汉和水仙来喝。再后来又迷上黑茶和普洱茶,每种茶都让人难以忘怀。
喝了几次咖啡,便对这种饮料产生感觉,经朋友介绍,我设法弄来了咖啡蒸馏的设备和咖啡豆,手工磨机,又从药店买了一点酒精,然后把豆子磨碎,粉末小心翼翼的放进蒸馏器里,再把酒精灯点着,实验就开始了。桌子上像化学实验室一样,蓝色的火苗缭绕着,水慢慢烧开,然后上升,通过咖啡粉,绛紫色的液体在上层玻璃器皿中咕噜噜蒸腾起来。关火,稍稍等待,咖啡又乖巧的流入下层,倒入杯中,加方糖和伴侣搅拌,便可品尝那苦中略酸又香味浓郁的咖啡了。
有一次,一个朋友在我家里品尝咖啡,突然一拍大腿,站立起来说,DIY原来 这么简单,你怎么不早说呢。之后他四处张罗,竟然开了一个咖啡馆,而且还煞有介事的给我弄了个终身免费会员,我去了几次,感觉他的小店像模像样,蛮不错的。
我以前的咖啡豆大都是在凤凰城淘来的,从那以后,我就委托他买豆,倒也方便。有一次去扬州的老街徜徉,偶遇一家小店,专卖云南小豆咖啡,便兴趣盎然的进入其中,一杯咖啡下肚,回味无穷。自此开始尝试海南岛、云南和攀枝花等国产咖啡。
用虹吸法制作咖啡,需要拉开架势,一道道程序,颇有些神秘。别人不说,自己都有一点飘飘然,好像自己的档次提高不少。但是过程确实太复杂,时间太长。所以,一段时间以后,就改用稍微简单的摩卡壶。
摩卡壶最大的特点是节省时间,虽然口感稍差。开始使用时,不知是技术问题还是摩卡壶的质量不好,总是封闭不严,眼看水烧开了,却只听咕噜噜响,不见咖啡冒出来,或从中间渗漏出来,弄得人只闻满屋咖啡飘香,却迟迟喝不到嘴里。有时候手忙脚乱会忘了放置过滤纸,也得重新再来。等一切都熟练了,又觉得太单调了,少了些烟火气。后来又流行胶囊咖啡,我也弄来一台机器,每天吱扭吱扭的弄一杯咖啡喝。开头挺好玩,把胶囊放进机器,听到“吱扭吱扭·····哗啦,卡拉拉拉······”,一杯咖啡已然装满,只是口感实在有些索然。
做咖啡也像生活,太简单了,就是太单调了。用胶囊机喝咖啡,方便倒是方便,可思来想去,总觉得少了些内容,没意思。不久,我就又弄了一个比利时壶,用酒精灯做咖啡了。
比利时壶外表华丽,高雅,具有强烈的贵族气质,还设计了精巧的机关,摆弄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可时间一长,总觉得它有故弄玄虚之嫌,不就是喝咖啡吗,值得那么复杂吗?
说来也巧,之后不久,我在苏州大街闲逛,在一家咖啡用具店,找到了手冲咖啡壶,回来一试,居然很好用,而且口感极佳。
喝咖啡有些年头了,前后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也尝试了几种制作方法,喝来喝去,到最后,算是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式。
咖啡有不同的口味,生活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