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时总是抱着美好的愿望,而现实往往不同于童话。人世间的事总是看起来走了个圆,而最终终不会回到原点。作者在这最后一部大戏中,传达给读者的是一个宏大而平凡的世界,是在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告诉读者,什么才是人生。
孙少平在晓霞的帮助下,成为大牙湾的一名煤炭工人,端上了“铁饭碗”。起初同上学时一样,家境条件好的“干部子弟”瞧不起他,这时的他也有自卑,但不再像年少时那般自惭形秽,他明白这种机会的来之不易,在这样的条件下,家庭背景也并不是安神立命之本。矿上的生活充满艰辛 ,少平依然像揽工时那样一直保持着思想的独立,与晓霞之间的恋爱关系中有自卑,有彷徨,但依然保持着那颗贴近生活且善于思考的心。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他成为全书中最不一样的那个人,虽然他的一生可能赚不到那么多的钱,但对生活理解透彻,活的明白,也感染着读者保持一颗平凡但向上的心。
孙少安砖厂的生意红火,不少日子不那么好过的村民开始找他揽工赚钱,少安对此就像负有使命一般愿意为大家伙出一份力,然而水货烧砖师傅让他体会到人心变化之快,当大家认为你就此倒下的时候,谁也不会记住你之前对人家的好,谁人都敢骑到你脖子上。少安为此消沉,但他身上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在看到家人的关怀时,重新寻找机会。再次从烂包光景中翻身,使得那群相同的村民再次登门求助。在这种时候,设身处地的想,有几个人能再次接纳伤害过自己的人呢。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孙少安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哥哥”形象,使的农民企业家的任务定位实现了真正的生活化。
这不是一个大团圆的戏剧故事,作者在书名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生活有时充满了戏剧性,晓霞给少平讲过的鲁勉采娃的故事因为一场大暴雨真实的发生在了两个人的身上,而他的嫂子,也在为生活操劳的日子里将病根深埋在体内。心系藏族姑娘的金波千里原行却如同大海捞针......生活有时就像一场零和博弈,有时操劳半生,却发现自己的生活没有半点改进,有时在某一方面获得了满足感,天空却掉落下一只靴子。但这就是生活啊,我们的奋斗并不是真的将我们拉回了原点,正如唯物史观所说,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单就少安来说,赚到了更多的钱,妻子却将被病魔带走,单就少平来说,这辈子可能就是一个煤矿工人了。但是,这家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分别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接受客观现实,却又在有限的条件下持续奋斗,最终实现了一个家庭的阶层跃升,还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女科学家”。
朴实的文笔贯穿始终,最后一章几乎囊括所有人物的过年的一幕让人对这本书产生一种留恋,多么希望最终能看到每一个主要人物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清楚自己这一生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明确目的之后,要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哪些是不必去争取的,哪些是原本就该放弃的。这个描述平凡世界中平凡人的故事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共鸣。这样平凡的文字却能深深激励人心,这就是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