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维基百科+优词词根
时间戳:2018.06.20
“游戏”英文词根
game 游戏,比赛,猎物 →来自古英语前缀ge-, 一起,词源同com-, cum. man, 人。即一群人在一起玩乐,在古代特别指打猎,行猎。
@文刀 “游戏”的英文单词词根揭示了游戏的两个核心:①游戏需要多人参与,至少也需要多个角色——即便是一人分饰多角;②游戏的目的是玩乐,功利目的过强对游戏反而会造成损害。
功利性损害游戏核心价值的例子
一个老人住在清净的院子里,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面来了一群踢足球的孩子,每天大声吵闹,让老人不能清净地休息。老人想让这群孩子到其他地方去玩耍。
于是,老人找到这群孩子说:谢谢你们,每天在这里玩耍给我带来了快乐。然后给每个孩子十元钱,说:这是我给你们的报酬。孩子们非常高兴;
第二天,老人对孩子说:很抱歉,今天我只能给你们每人五元了,希望你们能继续来这里给我带来欢乐。孩子们虽然有点失望,但心里想,五元也可以;
第三天,老人给每个孩子两元钱,孩子们开始提出抗议;
第四天,老人给每人一元,孩子们拒绝了,说:给一块钱谁给你在这里踢球?罢工不干!从此,孩子不来了,老人重新获得了安静。
文刀曰
孩子们踢足球的激情是如何消失的?
一开始是自发的兴趣,动力来自内心——踢球就是一种玩乐,是享受。
接受老人的钱以后,变成了为老人踢球赚钱,动力外化——踢球就成了一种价值交换,是是一种劳动服务。
一旦接受了这个转换——评价踢球价值的标注从小孩们的感受转移到了老大爷手里的金钱。评价标准从可控的内部转移到不可控的外部。自此,不再是游戏为孩子们服务,而是孩子们为游戏服务——游戏的掌控权在老大爷手里了。
老人的钱越来越少,意味着在老大爷的评价体系下孩子们踢球的价值越来越低,自然孩子踢球的动力越来越弱。
最后,孩子踢球的动力完全消失,即使到其他地方踢球也没有了。
这是很悲哀的一个案例。
不只是游戏,孩子的学习也一样,学习动力来自内部,动力会越来越大,由自己主宰则确定性很高,会有极大的安全感。学习的动力来自外部,动力会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由自己主宰,不确定性较高,会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维基百科:“游戏”的来龙去脉
【游戏】
娱乐活动; 通常是为了享受。
游戏,既可以指人的一种娱乐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过程。游戏的道具可以为玩具。
在英语,体育比赛(Game)亦是游戏的一种,而体育运动亦是由游戏演变出来。游戏是一种有组织的玩耍,一般是以娱乐为目的,有时也有教育目的。
游戏不同于会有对应金钱报酬的工作,也不同于呈现美学或是概念元素的艺术。不过彼此之间的分界不一定很明确,像职业运动员的游戏和工作可能是一体,而像拼图游戏则同时具有游戏和艺术的成分在内。
游戏的主要成分有目的、规则、挑战及互动。游戏一般会有心理或是身体上的刺激,许多游戏可以培养相关技巧,有体能性、教育性、模拟性或心理上的意义。
从公元前2600年起,游戏就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出现在所有文化中,像乌尔王族局戏、塞尼特及播棋都是其中历史相关悠久的游戏。
“游戏”定义
①罗杰·凯洛斯
法国社会学家罗杰·凯洛斯(英语:Roger Caillois)在著作《游戏与人》(Les jeux et les hommes)[7]定义游戏是有以下特性的活动:
- 有趣:游戏有可以使人轻松的特性
- 独立:有特殊的地点及时间
- 不确定:活动的结果无法预知
- 无生产性:参与者无法得到实质上的报酬
- 受规则的约束:游戏有其规则,和一般日常生活的有所不同
- 虚构:参与者知道这和现实不同
②克里斯·克劳福德
电脑游戏设计者克里斯·克劳福德(Chris Crawford (game designer))是《电脑游戏设计期刊》的创始人,试图用一连串的二分法定义游戏:
创造力的表现,若是为其本身的美,称为艺术,若是为了金钱,则是娱乐。
一个娱乐若有互动,可以称为玩耍,像电影及书都是无互动娱乐的例子。
若玩耍没有目标,称为玩具,若玩耍有目标,称为挑战(克劳福德认为,在他的定义里,(a)玩的人若设定规则,玩具也可以是游戏;(b)The Sims及SimCity是玩具,不是游戏)。
若挑战没有“需要打败的对手”,称为智力游戏,若有对手,称为冲突(克劳福德承认这是主观性的测试,像有些视觉游戏配合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用类似智力游戏的方式来玩,例如吃豆人)。
最后,若玩家只能超越对手,但无法用影响其表现的方式攻击对手,这称为竞争(竞争包括赛车及花样滑冰),但若在游戏中允许攻击对手,这就是游戏。
游戏行为理论
许多学者发现,游戏不仅存在于人类当中,在许多哺乳类动物里也存在着大量的游戏行为。游戏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作为理论进行研究是在近代才开始的。 对游戏的本质的研究还正在发展,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性的认识结论。
游戏理论主要有:
- 本能说
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提出了一种游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 剩余能量说
剩余能量说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他是对席勒的本能说的进一步补充。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功利目的,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游戏的目的”。
- 练习理论
德国生物学家卡尔·谷鲁司(Karl Groos)对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剩余能量说和席勒的本能说进行了修正。
这种理论认为,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例如,小猫抓线团是在练习抓老鼠,小女孩给布娃娃喂饭是在练习当母亲,男孩子玩打仗游戏是在练习战斗。
-
宣泄理论
弗洛伊德也曾提出过一种游戏的理论。他认为,游戏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替代行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