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栗子树
他,建元元年出生,元狩六年去世。
他,十八岁,头角峥嵘,一战封侯;二十岁,西进千里,重创匈奴;二十二岁,运筹帷幄,漠北远征;二十四岁,英年早逝,将星陨落。
他是西汉著名将领、军事家,六出匈奴,人称骠骑将军,官拜大司马。
他就是霍去病,一生充满了战功和荣耀。
每当后世有啥“中国古代将军/战神排行榜”之类的活动时候,霍去病总能荣膺前列甚至三甲。讲道理,按照早期史载的特性,像霍去病这样在打仗方面纯欧、揍匈奴跟开挂似的天命将军,传记里都得有个重要部分,那就是——四处搜罗来的传说轶事,从他出生就大书特书:比如卫少儿怀孕的时候做了啥武曲星入怀的奇梦,再比如他降生的时候天呈异象,推测应为将星入命……总之要给人物镀上几层神秘色彩,确保天赋异禀,绝不是一般人~
可在对霍去病的记载里,这些都没有。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作为李广家族的铁粉,对卫青、霍去病这一大家子的态度蜜汁玩味。他老人家把卫青、霍去病叔侄俩合为一传,叫做《卫将军骠骑列传》。合就合吧,反正是亲戚也没外人。可气的是这篇列传篇幅还不长,对霍去病连个总体生平简介都没有,甚至连战争过程也惜墨如金的如流水账一般,基本形式就是——
XX年,汉武帝第一次派霍去病打匈奴,赢了,汉武帝很开心:“看看,你们看看,我们去病头回出征就给朕这么一大战果,多厉害!赏赏赏!”
XX年,汉武帝第二次派霍去病打匈奴,又赢了,汉武帝更开心:“去病这孩子真让人省心,又打了胜仗!赏赏赏!”
XX年,汉武帝第三次派霍去病打匈奴,赢了,汉武帝超开心:“哎哎你们都说说,我们去病咋这么好、这么厉害呢!朕咋这么有福气呢!赏赏赏!”
……
……
作为正史的老大哥、“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记述基本奠定了后世的基础。只是说起来奇怪,关于霍将军的野史、八卦、小道消息也很少——当然,把那些毫无根据的纯幻想排除在外——堪称零绯闻。因此,目前关于小霍的书,要么是极其严肃的正史,要么是超级不靠谱的玛丽苏yy,真可谓是“非黑即白”了。
好在作为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据实直书”的本分还是有的。所以虽然连霍将军的祖籍也只能根据史书合理的推测,但他的功劳还是被一件件的记录了下来。即使没有华丽生动的辞藻,惊魂摄魄的书写,字里行间少了神话、存疑、待考的成分,乍一看乏味,可一旦在脑海中铺陈出战争的场面,你会发现这个少年的光芒和气势根本锐不可当。
想象一下霍去病第一次出征的时候。
古时的塞外,天空高远,长风万里,平沙落雁。汉家旌旗猎猎,骏马嘶嘶。英武的少年将军,掩不住的跃跃欲试和踌躇满志。他兼有意气风发和缜密果敢,披坚执锐,带领骑兵直奔大漠数百里,奇兵突袭,得胜而归。
如血的夕阳镌刻下他的豪情,丧胆的匈奴见识了他的谋略。从此,在匈奴的黑名单中多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霍去病。
霍去病的出生与他舅舅卫青极其相似,都是以私生子的身份来到了人世间。汉代时的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所谓妇道贞节观念还未流于实践。所以私生子不算见不得人的事。不过私生子里像卫青这种传统苦命型居多,像霍去病这种开挂富贵型私生子就少见了。皇帝是他的姨父,皇后是他的姨母,大将军是他的舅舅,所以小霍去病的生活环境应不差,至少没人欺负他。
但也由于此,一直有人暗暗腹诽:在那个不拼爹的时代,霍去病有个成功的姨妈。
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个霍黑,还是个无脑黑。
这话怎么可能站住脚呢?且不说在当时比霍去病背景强硬的大有人在,历史上任人唯亲的君主在提携裙带关系后被打脸的史实也是一箩筐。可为啥偏偏人家卫青和霍去病就能捧红呢?
俩字:实力。
这次我们用侧面证明法。唐代有句诗叫做“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在汉朝,当时的大将和士兵都愿意跟着卫青和霍去病出去打仗。为啥?能打赢呗。回来后,士兵受赏,随行将军也封侯。举个栗子,长公主之子曹襄,他的地位肯定是高于霍去病的吧?而长公主却费尽心机想把他塞进军营,就是为了跟着卫青“蹭”军功,让他的候位名副其实。
霍去病的军事天赋与才能在战争中一目了然。所以,他的家庭背景只是给了他后盾和支持,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还是实力。
时代给他以机遇,他敬历史以华章。
而为了完美诠释“战神”传奇的一生,大型古装传奇剧《霍去病》的主创们泡在剧组长达一年多,辗转各地“南征北战”,兢兢业业的把以前没吃过的苦全尝了一遍,只为再现英雄踏过的征程。霍去病扮演者张若昀提到一个细节,“去西北前我们都细皮嫩肉的,本来剧情是在河边洗把脸,但为了粗旷的剧集气质,我就改成在大漠中捧起水就喝了。”
历史是客观的,它不会抹杀努力和真正有实力的人。它只会默默记下每个人的付出,在某个时刻标记出英雄的不可替代。无论历尽多少风沙,也不会风化。
一切都将过去,但风骨和光芒永存。
注:文中的年龄全部按照《史记》所载推算,应为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