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中旬我接触了医药电商,从16年到20年医药电商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药何去何从,成了每个医药电商人思考的问题。
16年的时候,阿里、京东还是医药电商的巨头,第三方商家似乎只要有合适的销售价格,就能迅速的在医药电商板块站稳脚跟,那个时候线上药品销售是我印象中的最鼎盛的时刻。
大致是17年还是18年的时候,医药电商的迅速扩大,让各工业企业意识到了,线上的低价策略对线下的市场有很大的影响,(线上市场面对全国,扰乱了线下的价格定位)各厂家开始进行了维价、控销、质保金等策略。
工业企业意识到电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线上和线下市场共存问题,一直是一个难解的题,在这个情况下,有几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先和大家分享下:
(一)区分包装
汇仁肾宝片大概是所有企业里做的很成功的一个,严格的区分线上线下款,同样是216片,线上是瓶装的,线下是盒装的。线上的瓶装必须缴纳质保金、严格控价,在这种完全的区分和控价下,肾宝片的线上销售基本对线下无影响。
(二)撤销第三方商家的线上销售权
以东阿阿胶为例,为了解决线上对线下市场的销售冲击,东阿迅速的放弃了线上第三方商家的销售权,开始把线上的销售权回收,最终给到阿里和京东的自营,同时成立了自己的品牌旗舰店,这样解决了线上商家过多不好控价的方法,也留着了原有的线上的流量。这也是我目前认为传统线上电商未来最好的发展模式,自营+旗舰店+第三方授权店。
(三)禁止销售
禁销大概是目前最为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从短时间来看,确实是解决了线上问题,但是也放弃了线上这块销售蛋糕,如奥泰灵的20粒装、锌钙特的24支装就严格不让线上销售。
(四)规格区分
在药品销售利润逐渐降低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开始对同一款产品区分不同规格,大多是小规格的产品用来做引流,利润率极低,大包装的产品价格优势明显,且利润极高,综合情况下保留了药品的利润率,如:快克、华润三九等。
线上市场的维价,虽然影响了第三方商家的销售,但也带了新的机遇。在OTC药品利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医药电商处方药的放开,又让所有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大概是18年,线上开始上线了处方药,为了使线上处方药销售合规,各个企业可谓是与《药品管理法》斗智斗勇,于是开始了我们现在熟悉的互联网医院。
最早的线上处方药销售,各商家都是展示处方药,平台也强调处方药仅作为展示,商家依托线下实体店,进行派送(实质上还是快递邮寄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处方药销售越来越合规,最早的是阿里开始要求所有的商家对接互联网医院,线上仅提供复诊,借助互联网医院,为复诊患者提供复诊处方,解决处方问题。同时国家政策导向也在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尝试,为线上的合规处方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政策导向下,有部分企业很有前瞻性的看中了互联网医院这个板块,互联网医院直到现在也都属于探索阶段,但目前崭露头角的几个巨头都明白,这就像当时的滴滴和优步之间的竞争一样,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最早的互联网医院雏形 ,我记忆中大致能追溯到03年左右,但是我开始了解互联网医院,应该是在19年。
19年的时候,互联网医院因为资金的问题,有些已经被淘汰了,但是像微医、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等却沉淀了下来。这几个互联网医院的发家史并不一样,像微医最早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挂号的平台。暂且不谈过去他们是如何迅速扩张的,就谈谈未来的这个方向。
目前所有的互联网医院,可以说迎来了发展的红利期。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互联网医院就实体医院展现了很大的优势。互联网医院也被更多的医生、患者接受。但是在如此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所有的互联网医院似乎又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如何留存医生和患者、如何实现盈利,更重要的是如何差异化,如何不被复制?
目前互联网医院的巨头里,我就微医的发展谈下自我感受和看法。
微医的三大核心业务:微医疗、微医险、微医药,在三大业务之外的微医云、微医通等,无疑不是为了实现患者、医院、医生、工业企业的销售闭环,但是互联网医院越来越相似,如何利用原有会员优势成为独角兽,或许所有的互联网医院人都给不了明确的答案,我觉得从短期来看,可先注重如下几点:
(一)专注某一方向人群
小鹿医馆的特色是专注于中医服务,其实很多互联网医院前期的扩张已经赢得了优势,分析会员数据,专注于某一方向的销售领域,再扩充到其他的方向,或许是一个好的发展,如先关注男性用药。
(二)关注产品种类、价格
关注产品的种类和价格,互联网医院依托线下实体配药,但目前大多无法实现医保服务,且价格偏贵,产品种类不是很齐全,主要以处方药为主。
(三)对接医保
医保的对接,是所有互联网医院的愿景,谁首先抢占了医保市场,谁就可获得销售红利,像微医成功实现了肺炎期间武汉线上医保,进来又成功实现天津的线上医保结算功能,这些势必加速微医的进程。
未来的电商趋势如何,我们暂不可定,但互联网医院的趋势,确实将会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