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农村文化生活落后,我一直觉得是个谬误。白果坪确实是有文化的,虽然那个时候没有广播站、也没有图书馆、甚至早些年连广播电视也没有,但我还是觉得恰恰那个时候的白果坪是最有文化的,反而有广播电视之后,白果坪和其他地方没有了最本质的区别了。
那让我怀念的白果坪文化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礼节。白果坪的向来是非常重视礼节的,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自不消多说,礼节多得我都说不清,大概有人会说那些东西繁文缛节都是封建残余,曾经我也这么觉得,所以有机会学习的时候我非常排斥。记得小时候不管何时煮肉,切炒之前,父母都会用碗装上一块,插上筷子,念念有词地说一些“请猪地爷土地爷吃肉”之类的话。过年或者清明去上坟的时候,大人们首先自家先人坟前烧纸上香,然后祖坟附近也不知道哪家的祖坟,也会上柱香。比如说外地来的货郎也好、乞讨的也好,如果遇到吃饭,一定会叫上当作客人招待。哪怕是家里人一起吃饭,上席都不能乱坐的,一定要摆上酒,有时候儿子也得陪老子喝几杯。这些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文化!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礼节的重要性,何为文化?所有能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畜牲的东西都算得上是文化。
然后是山歌。白果坪虽然不大,但是乡间山歌手不少,会乐器的不少,主要是唢呐、二胡。为什么会有?因为这也是一门营生。按照风俗,红白喜事都会请唢呐及锣鼓乐队,而且白果坪的锣鼓乐队以及山歌手在周边村镇都是有名的。山歌主要有两种场合会唱,一是白事守夜,称为“孝歌”,除了成套的仪式唱词,还有就是唱书,我听过的有“二十四孝”、“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另外就是现场现编,主要是表扬主家孝顺之类,另外就是歌手之间互相编排,逗人乐呵。另外就是日常生活中也唱,有很多套曲,我听过的有《十爱姐》、《女贤良》之类的,虽然曲调简单,歌词也直白,但都是歌唱美好、劝人从善的基调,真的是寓教于乐。
最后是家族。在白果坪是有家庭观念的,而且不同家庭之间是有竞争的,争什么呢?虚名为多,实利当然也不少。原来我也觉得家族观念,有些狭隘,有些无聊,但随着我到外面闯荡,我就在想,小时别人见过都问你是黄家的?然后寒暄说你爷爷是个能人,你爸爸是个好人,你外公是个有教养的人,会让我觉得我姓黄是一件很重要、很光荣的事情。现在就算对方知道我的名字,也不会在意我姓啥,他看重的是我的工作岗位、收入水平,我的名字只是个代码。就算真有无聊的人问我为什么姓黄,我也只能解释说,因为我爸爸姓黄。其实家族就像民族一样,他有他特有的东西,是区别于你和其他人的东西,能给你归属感、责任感、历史感的东西,很重要。
后来我喜欢写东西,是因为我从小听过的那些歌书影响了我,我写诗是因为那些朗朗上口的山歌感染了我,我待人接物会在意礼仪分寸,是那些礼节无形中提点了我。我能够离开白果坪在外谋生,其实白果坪真的是我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