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大学教书,在城市生活,对乡村教育和基础教育关注不多,直到去年亲戚家孩子没考上高中,我才发现还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体:中专生。
我天真地认为孩子没考上高中,来我身边找个好学校,平时辅导辅导,应该没啥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身边给孩子选了一所不错的中专,选了一个比较实用的专业。孩子千里迢迢来我身边求学,我也开始认识和接触这个群体的老师和学生,并同步开启了我这个监护人噩梦般的生活。
一年来亲身体验,让我对城乡家庭教育的巨大差异有了深刻认识,用鸿沟来形容这类群体和一般孩子的差异一点也不过分。
然而,产生差异的原因不是城乡公共教育资源,而是家庭教育!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非常困惑,无从下手,我和孩子之间的冲突经常性爆发和升级,确切地说,我根本无法掌控她,一个16岁的孩子,基本已经定性,改变,太难太难!
经过和中专的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我才意识到孩子身上出现问题不是个案,是这类群体的共同特征,而且家庭教育情况也及其类似。
用他们老师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孩子被惯坏了,过分溺爱。
学习不好只是一个外在表现,生活习惯、劳动观念、时间观念、金钱观念、价值观都有问题。
“放假了还要学习?太可笑了”在这些孩子眼里,周末和假期就是自由自在地睡懒觉、逛街、聊天、看电视、玩手机等,和学习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作息时间混乱,早上不起睡到中午12点或下午1.2点是常态,倒个垃圾、拖个地,没干过,也不会。一天到晚就是抱着手机···
相比城里孩子周末假期报班学习、家长监督、科普教育的情况,简直是天地之别。
家长教育观念缺少,是孩子自我放纵的催化剂。
一年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时“不想干”。发号施令、监督监管都变成了空气···。
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以后,家长一方面想让孩子成才,选好学校、报辅导班,另一方面,恐怕孩子受罪吃苦,吃喝用向上看起,由着性子想干嘛就干嘛,农活家务活一律不让沾。美好的教育理想和生活教育的隔离,造就了百无聊赖、精神空虚、任性放纵的新一代···
“业余荒”,用这三个字来形容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少再也恰当不过。一方面是攀比买好衣服、买学习机、甚至报网课、报班;一方面,孩子只要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那么多的业余时间不知道让孩子干什么。最后呢,孩子自己发现,学习很苦很累,劳动很累,还是躺在床上玩手机好,还是出去逛街买吃买喝溜着玩好。结果就可想而知。
家长们不知道: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劳动是天然的教育工具!让孩子做点家务、流流汗、干点农活就是很好的教育!
我很震惊的是,教育发展到今天,竟然还有这么多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孩子想干嘛就干嘛是爱。
而信息化社会城乡教育差异拉大的时代背景!
信息化时代扩大了城乡孩子的教育鸿沟。城里家庭对孩子使用手机严格监控、农村孩子则把手机当娱乐工具,不但没有发挥好的左右,还买了一个新时代的精神鸦片。
有家长为了安抚2~3岁的孩子,用手机来换取一时的平静;还有家长为了让孩子不“闹”,让孩子“有事可做”,连续看动画片2~3个小时甚至更长。手机、电视成了这些孩子打发业余时间的最好工具。
我曾经在暑假看到县的图书馆,满满的一屋孩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县城的孩子,农村孩子几乎没有。
农村家长都不知道还有图书馆这么一个公益单位,有那么多书可以免费借阅···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难度的加强,习惯了视频的孩子对文字越来越陌生,甚至排斥。我带的这个孩子除了抖音、快手、电视剧,连杂志、小数、笑话这类的闲书都不看。还指望能静下心来背书做题,思考问题?
直到这时候家长才慌了,可悲的是但仍然不知道症结在哪里。
城乡孩子成长的巨大鸿沟,不是城乡公共教育资源,而是家庭教育!